昔日田间废弃物 今朝科技新宠儿 稻壳“生出”半导体材料

本报讯(记者***)稻壳是稻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焚烧处理不仅破坏土壤,还产生有害气体。近日,我校材料学部团队以稻壳为原料,成功制备出半导体材料——纳米碳化硅,使昔日田间废弃物成为今朝科技新宠儿。

碳化硅被广泛认为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它用于制造高性能、耐高温和高压的芯片,是卫星通信、轨道交通、电动汽车等重要领域的核心材料,尤其是在航天、国防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列入“十四五”规划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该团队学生负责人韦奕麒在导师的指导下,从2021年起研究碳化硅。他带领团队赴各地农村调研,注意到稻壳、秸秆等农业副产物堆积十分严重。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业副产物有10亿吨以上,其中稻壳、稻杆超过5000万吨。

经过对30余种农业副产物进行检测,该团队发现,稻壳中的氧化硅含量高,且粒度均匀,是制备纳米碳化硅的理想原料。如何在低温条件下,便捷地从稻壳中大规模合成碳化硅,同时控制其尺寸和形态,是技术上的难点。

该团队通过实验和热力学计算,经过数百次的尝试,不断优化工艺参数,成功研发出低温镁热技术和动态热量控制技术。这两项技术的突破,使团队在较传统方法温度降低60%以上的基础上,将稻壳中的天然纳米氧化硅和碳反应,转化为颗粒细小均匀、纯度高达99.99%的纳米碳化硅产品,不仅制备过程环保节能,还大大缩短工艺步骤,有效提高纳米碳化硅的纯度。

团队已申请11项发明专利,并在乡村地区开展试点工作,面向农户以高于市场100%的价格收购30吨稻壳,然后在中试平台生产,46天产出2.5吨碳化硅,送到多家企业试用,收到良好的反馈。

“这项成果不仅实现变废为宝,探索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方式,还将打破我国低端碳化硅产量不足、高端碳化硅被西方卡脖子的局面。”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顾华志教授评价说。

当前,全球碳化硅产量供不应求。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7年,全球碳化硅市场规模将达60亿美元以上。韦奕麒表示:“我们将继续迭代技术,开发更加完善的纳米碳化硅转化技术,把更多的农业副产物利用起来,助力发展绿色农业,为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