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美丽校园 共享发展成果 —— 武汉科技大学“沁湖鱼宴”10年综述
11月21日早晨8点30分,嘹亮的号子声在沁湖响起,一叶扁舟撕开武汉冬日溟蒙的薄雾,缓缓荡出。十几位捕鱼师傅与学生志愿者鱼贯入水,上一秒还安静的湖边忽然炸开了锅,锣鼓声、呐喊声、吆喝声响成一片。2024年沁湖鱼宴开场了!
沁湖鱼宴是我校精心打造的校园文化品牌,自2015年以来,学校每年在沁湖中养鱼,免费请全校师生吃鱼,至今已10年。十年来,学校将沁湖鱼宴作为“共建美丽校园,共享发展成果”理念的重要载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沁湖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不断建设、丰富、完善。如今,沁湖鱼宴已成为冬日校园的一道独特文化风景,是全体武科大人难以忘怀的冬日回忆。
有鱼同飨 有鱼同养
“2015年,占地近200亩的沁湖已成为全国高校最大的内湖之一。”学校后勤保障部餐饮服务中心主任汪沅参与了每届沁湖鱼宴,回忆鱼宴的由来,记忆犹新,“当时,我们想,如何利用好这一‘风水宝地’?”
“养鱼,既能净化水质,又能捕捞给师生吃。”后勤保障部的这一提议与学校“共建美丽校园,共享发展成果”理念不谋而合,很快获得校领导的认可并付诸行动。“
“当年元旦后,我们向沁湖投入1.2万余斤鱼苗。5月, 组织人手喂鱼。”汪沅回忆,“10月下旬,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确保鱼的安全。12月初,放水赶鱼。冬至前收网,捕捞各类鱼5000余斤。”
免费吃鱼的消息很快在学生间传开。发鱼当天,食堂门口人山人海,在鱼汤氤氲的热气中,学生们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学生们的笑颜深深触动了在场每位后勤人的心。“我们打定主意,要把这个活动一直办下去。”汪沅说。
2017年,该活动被正式命名为沁湖鱼宴,鱼的产量更是达到了4万斤,鱼肴的种类也愈发多样。三个校区的400多名食堂大师傅参与烹饪,红烧、清蒸、煎炸。鱼头、鱼糕、鱼丸,应有尽有。
再美味的鱼肴,吃多了也会腻。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感,2017年,学校首次组织学生参与到从投放鱼苗、下水捕捞,到入厨刨鳞、掌勺烹饪、档口派餐等全过程中。
材料学部2017级学生陈瑞洋便是其中一员。鱼宴当天,他不仅参与了第一网鱼的捕捞,还在后厨掌勺,烩制了一锅红烧鱼片。“这种无与伦比的参与感,让我幸福感爆棚。”陈瑞洋笑言。
除此之外,校学生会、青年志愿服务总队、校报记者团等各类学生组织也参与到了活动准备、制作、组织和宣传报道中来。据统计,2015年至今,有超过2万名学生参与沁湖鱼宴活动,吃鱼的师生更是超过了30万人次。
“沁湖鱼宴上,师生一起养鱼、捕鱼、烹鱼,最后一起吃鱼,真正实现了美丽校园共建、发展成果共享的美好愿景。”校长倪红卫说。
纵享鱼乐 寓教于乐
本硕博皆就读材料学部的张吉祥,参加了每届沁湖鱼宴。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捕鱼的学生将捕获到的“鱼王”献给了校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
“捕鱼一身泥、一身汗,可与抗疫中的医护工作者相比不算什么,是他们在疫情期间的舍生忘死,我们今天才能一起捕鱼、吃鱼。”“捕鱼王”的发言更是被他一字不落地和鱼宴的照片一起记录在了微信朋友圈里。
“我们希望学生在享受‘鱼乐’的同时,也能寓教于乐,在知识、情怀、思想上有收获。”学校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蔡路表示,“因此,每年都给沁湖鱼宴设定一个主题。”
2017年,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的号召,学校在冬至日举办沁湖鱼宴,邀请传统文化社团表演,为学生科普二十四节气文化和冬至鱼宴的习俗。
2018年,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的讲话精神,学校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捕鱼、烹鱼。“捕鱼很有趣,也很辛苦。”外国语学院捕鱼手黄宇轩感叹:“但看到同学们吃鱼时满足的表情,真切地觉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
感恩医护工作者的牺牲与付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学校建校125周年……每年鱼宴的主题根据当年中央精神、学校发展、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拟定。
“欢迎留校复习考研的学生走出自习室,喝一碗浓浓的鱼汤,祝愿大家考试顺利。”2022年,由于疫情原因,大部分学生离校返乡,但学校冬至吃鱼的传统还在继续。校领导与学生代表在沁湖投放鱼苗,与留校备考学子共享鱼肴,祝福考研学子锦鲤附身,成功上岸。
“如今,沁湖鱼宴已成为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学生们在捕鱼、烹鱼、品鱼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坚定信念,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活动目标。”倪红卫说。
沁湖鱼宴 文化盛宴
“冬至,是一年中白日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北方,人们会在这天置办上一桌全鱼宴。”材料学部2023级辅导员叶显伟,本硕皆就读本校。本科毕业后,他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前往重庆武隆支教。2019年沁湖鱼宴当天,他邀请学生一起看直播,并为学生讲授相关的民俗知识。
在吃了10年沁湖鱼的叶显伟看来,美食当然诱人,但其背后的文化更令人着迷。
“沁湖鱼宴定在冬至,并非随意为之。”学校后勤保障部党委书记梅全亮介绍,“冬至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鱼宴是一种传统习俗。在传统节日举办传统习俗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鱼宴当天,学校邀请各类传统文化社团表演。师生一路漫步,便能在音乐、绘画与茶香、墨香中体悟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各类菜肴展示和特色小吃则以传统庙会形式呈现。翡翠玉蝶佳人归、吉庆满堂岁岁安、沁湖藕遇丝丝连……食物的名字也极富诗意。
于是,沁湖鱼宴不再只是鱼肴大餐,更是文化盛宴。
这场盛宴吸引了不少校友、家长和市民。校友兴冲冲地赶来,说母校的情怀召唤我们来吃鱼;家长在官方微博下贴上孩子送来的鱼肴照片并留言,孩子的学校福利就是好;市民也来“凑热闹”,和学生们一起捕鱼……校友、家长、市民与师生们一起捕鱼、吃鱼,展现了一幅独特的武科大校园文化风景图。
这幅风景图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从第一届沁湖鱼宴举办,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以“别人家的学校分鱼吃”为题报道以来,沁湖鱼宴的热度水涨船高,“武汉吃鱼大学”的别称在网络上风靡一时。
此后,沁湖鱼宴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成为学校最知名的文化品牌。
受此启发,学校打造了以“沁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系列。沁湖诗会,培养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沁湖时光,校长和学生聚集一堂,共话成长;沁湖创客,帮助在校大学生把创业的想法落地生根……围绕沁湖的校园文化活动日渐丰富。
沁湖鱼宴的10年,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10年。
在后勤保障部工作了24年的汪沅,看到了沁湖上翻修如新的亲水平台、沁湖桥和沁湖堤岸;在黄家湖校区学习工作生活了10年的叶显伟,看到了沁湖边拔地而起的新教学楼、体育馆;在材料学部学习生活了10年的张吉祥,看到了材料学部里更强大的师资队伍、更优良的科研环境、更先进的实验设备……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文化。”倪红卫说,“沁湖鱼宴的10年,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加速跑’的10年。学校将继续擦亮沁湖鱼宴这一校园文化品牌,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软实力’支撑学校发展的‘硬实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