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施“导”方为师
今年,华中农业大学11名学生举报导师学术造假事件,北京邮电大学15名研究生举报导师师德师风问题,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这两件看似极端的个案,背后折射的是“导生关系”的失序,也引导我们追问:何为导师?
“导师”源于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Mentor一词,代表着智慧、指引与支持。在现代社会,导师通常指负责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学术研究、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的老师。两者释义虽不尽相同,但其中对导师所应具有的引导、指导、教导、疏导的职能定位不言而喻。
可以说,无“导”不成师,导师施“导”方为师。导师所施之“导”具体是什么?
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导师应把“国之大者”融入学业指导中,引导学生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在“润物细无声”中培植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对学生科学研究的指导。导师的首要任务是将专业领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学生科学研究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意识,推动学生的研究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对学生道德情操的教导。研究生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导师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在求学与生活中,学生难免遇到挫折和困惑。导师应用一颗仁爱与包容的心倾听、理解并开导他们,帮助学生解开心结、树立信心,为学生提供心灵的慰藉和力量。
但从实际看,总有少数导师,名为“师”,实无“导”。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有的导师奉行的却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无为而治”:学生的论文不看,学生的品行不管,学生的前途不问,学生的心理不知。
更有甚者,无“导”不够,还误“导”。明明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崇高使命,却打着“都是为了你们好”的幌子,利用手中的权力,逼迫学生篡改实验数据、创作实验图片、编造实验结果。这些行为不仅违背教书育人的基本准则、践踏教师的职业操守,更是误人子弟,将刚刚走上学术之路的学子们“导”向歧途。无怪乎研究生群起“倒师”了。
要想不被“倒”,导师就得内外兼修,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提出并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为每位导师提供了精神航标和行动指南。
导师应当具备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把个人理想抱负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强国梦中,将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导师应当具备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在学术的殿堂里,诚信与正直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导师是这些美德的守护者与传承者,应坚守学术道德底线,拒绝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用实际行动向学生展示何谓真正的学者风范。
导师应当具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学生“千人千面”,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启发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做到因材施教。
导师应当具备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科学研究日新月异,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为学生提供前沿、准确的指导。
导师应当具备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关爱每个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用纯粹无私的爱守护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导师应当具备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科学研究无国界,导师只有放眼世界,秉持兼容并蓄的理念,学习和吸收各类先进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如璞玉,导师似工匠。只有当导师以学贯中西之才华、立德树人之情操、胸怀天下之志向、仁者爱人之心肠,引导学生报国、指导学生学业、教导学生为人、疏导学生心灵,方能助璞玉脱胎、襄学子成才,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