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做新时代好老师

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鲜明底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古至今,无数教育先辈以家国情怀为引领,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在国家动荡、民族危亡之际,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坚守教育阵地,以教育救国为己任,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改造北京大学,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真正做到了至诚报国。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灵魂支柱。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试验学校“晓庄试验乡村师范”,以自己的言行践行平民教育,是言为士则之楷模。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目标,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以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为清华大学带来新的教学方针。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涵。真正的教育家往往能够以敏锐之洞察力,精准地发觉学生的特质。“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叶圣陶提出“无篇不精、文质兼美”的要求,主持编写了中小学统编教材《语文》,开启学生智慧,滋润学生心田。乡村教师马景武在扫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通过教学生唱识字歌、画与字词相关的图画等方式,带领全村率先脱盲。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基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家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的束缚,以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的精神办教育。曾任华中工学院院长的朱九思对比研究国内外大学教育后,把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办成一所以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并提出“以科研引领教学”的办学思路,为中国高等教育做出了示范。“全国模范教师”叶澜教授倡导构建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核心的新型课堂,提出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为教育家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导向。坚守在三尺讲台,为学生照亮求学之路,“燃灯校长”张桂梅殚精竭虑四处筹集办学经费,创办了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为大山里的女孩们搭建起了通往知识殿堂的桥梁。“时代楷模”陈立群放弃高薪工作,投身贵州黔东南地区支教事业,提出“爱与责任”的办学精神,根本性改变了当地中学的办学质量……正是大爱无疆的教师们用知识的火种点燃学生们的希望,帮助学生们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崇高境界。教育家们不仅仅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更着眼于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黄达始终怀着让中国教师“在中国大学讲台讲中国金融故事”的愿望,编写了具有“中国味道”的系列金融教材,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金融人才。著名教育家、革命家吴玉章从创办留法俭学预备学校,到在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完整教育体系,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新格局。这些胸怀天下的教育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广大教师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执教的理想和追求,大力弘扬言为士则育桃李的道德情操、因材施教育群英的育人智慧、启思开智创新篇的躬耕态度、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仁爱之心、师者胸怀纳百川的弘道追求,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