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航母”装上“最强大脑” 全球首创纠偏模型让千吨级运输车实现智能驾驶

本报讯(记者***)被誉为“陆地航母”的千吨级重载运输车,如今装上“最强大脑”。我校“智载安行”团队在全球首创自适应分矢量转向纠偏模型,让千吨级重载运输车实现智能驾驶,113日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金奖。

重载运输车,通常长度超过45米、宽度大于7.5米,是运输千吨级混凝土梁和国防重型装备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工具。由于其体积巨大,驾驶视野盲区大,传统的人工驾驶方式难以确保行驶安全,更无法提升运输效率。一旦发生混凝土梁剐蹭或车辆侧翻等事故,经济损失将高达数千万元。

如何解决重载运输车安全快速行驶的难题?“智载安行”团队迎难而上,尝试将智能驾驶技术引入重载运输车领域。

重载运输车常用的转向模式有斜行转向、半八字转向、全八字转向,在狭窄路况下无法精准控制车身姿态。“让运输车的多个轮组协同转向,实现车身姿态的灵活控制,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该项目学生负责人夏周洋坦言。

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团队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取得突破性创新,研发出“最强大脑”——智能驾驶系统。该系统通过收集重载运输车的行驶环境数据和行驶轨迹中线偏差角度,运用自适应分矢量纠偏模型和全程位姿中心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使重载运输车能够自动选择最优导航模式,精确计算位姿偏差,实现安全高效导航。

更为先进的是,该智能驾驶系统还具备智能预警和避障功能,大大提高了重载运输车在狭窄路况下的行驶安全和效率。

团队指导老师龚京风副教授介绍,本次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不仅覆盖路基、隧道、桥面等全工程路段,还将纠偏精度提高至厘米级,使重载运输车在狭窄路况的运行速度提升了34倍,复杂工况的通行速度从原来的12千米/时提升至8千米/时。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高度评价该成果,解决了智能驾驶技术在“国之重器”千吨级重载运输车领域的应用瓶颈。

目前,该团队已拥有相关发明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7项,并与中铁旗下多家工程局开展试点合作,共同推动重载运输车智能驾驶系统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