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人工智能 促进大宣传工作提质增效 ——武汉科技大学校史红色文化宣传案例
媒体融合+人工智能 促进大宣传工作提质增效
——武汉科技大学校史红色文化宣传案例
武汉科技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全力推动教育媒体创新发展。
高校媒体既有媒体属性也有育人属性。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展现高校媒体作为,如何精准触达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效,如何研究与应用新的科学技术赋能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是摆在高校媒体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学校媒体融合工作开展以来,以构建参与热度更高、传播范围更广、内容触达更准的大宣传工作格局为导向,着力打造平台支撑、人才培养、内容生产、技术创新“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在学校125周年校庆之际,结合校园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校史文化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人事物。制作了校史纪录片、校史老照片、英雄校友故居VR展馆等一系列媒体融合产品。通过校史文化小切口生动展现了民族复兴中武汉科技大学勇立潮头、奋楫争先的奋斗故事,将校史文化资源以融媒体作品为载体融入大思政课堂。
下面从主要创新点、实践探索和工作成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 拓宽高校媒体融合发展路径
(一)以优质融媒产品筑牢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武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溯源于1898年张之洞创办的工艺学堂。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秉持“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精神,积极传承“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钢铁品质,大力弘扬“向上向美、力行力新”的沁湖文化。
学校党委宣传部主动思考,明确定位,在百余年的校史文化积淀中,确定了“扎根荆楚大地,服务国家需求”这一宣传主线。深入挖掘校名、校址的变迁中一代代武科大人“与国同心、与时偕行”的奋斗故事,通过真实的校史、校史人物激励新时代学子继往开来、挺膺担当。
学校融媒体中心重点布局,全面覆盖,精心制作各类融媒产品。先后出版了校史图集《老照片》,撰写了《书百年厚韵 创一流发展》《矢志一流 日新图强》等深度新闻报道,制作了校史纪录片《逐浪》,举办了《赓续红色血脉》武汉科技大学英雄校友事迹展,翻新了校史馆,实地修建了荆楚英雄郑位三故居及线上郑位三故居VR展馆,通过学校“报、网、微、台、屏”全媒体渠道,营造了浓郁的校史学习氛围。
在本次校史文化融媒体作品中,《一堂行走40年的思政课》在《中国教育报》专栏报道,郑位三故居受到当地政府高度评价并成为学校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校史片《逐浪》成为了学校大思政课的精品课件,列为新生入校教育的必看作品。
(二)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融媒产品多元化呈现
校史文化是新闻宣传的内容富矿,它蕴含着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校园文化以及校友事迹等诸多元素,讲好校史故事需要破解校史资料生动化表达、校史影像艺术化复原、校史文化时代化呈现三个难题。武汉科技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科技特色,树立大思政教育品牌。
为了让校史资料更加生动,我校师生历时一个多月,行程近千里,实地走访我校各时期办学旧址,从开风气之先、承历史之重、担民族之责、应兴国之需、承钢铁之源、扬改革之帆六个维度梳理学校125年的发展历程,讲述学校在民族危难之际开工业教育风气之先;在辛亥革命的大潮中成为铁血之校;在中共革命初期成为红色之校;在建国初期传承武昌文脉;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时代“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时代故事,以一朵闪耀着钢花铁水金光浪花的视角见证时代的波澜壮阔。
为了让校史作品更具有艺术感,创新性地使用了人工智能创作工具赋能音视图文创作。使用AI图片修复技术对学校历史老照片进行了光影修复和画质增强;使用AI文生图技术生成了嘉兴红船在历史的长河中奋楫启航和托举红船激流勇进的一朵朵闪耀着钢花铁水金光浪花的图片;使用AI文生视频技术,生成了寻访校史之寻根写意视频及百年育人之铸魂写意视频;通过AI配音技术对校史纪录片进行配音。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线上郑位三故居展馆。
为了让校史文化具有更广泛传播效应,学校融媒体中心根据系列作品的不同特性,在学校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平台进行了内容分发和全方位覆盖,有效触达师生和校友50余万人,受到校内师生和社会各界好评,在用户信息交互中普遍对校史文化的政治引领、宣传教育和文化创新效用给予高度认同。
(三)以大宣传格局激发校园媒体育人功能
大宣传格局强调宣传工作的广泛性,即宣传工作应覆盖和传播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强调宣传工作的深度,即宣传工作应深入人心,在信息资源爆炸增长的大环境中发挥高校媒体的沁润育人作用。
学校融媒体中心构建了“2+2+2”内容生产矩阵,即:记者、通讯员专业生产者队伍;学院、部门机构生产者队伍;学者、学生用户生产者队伍,师生们既是创作者,也是目标用户。构建了“2+10”媒资共享库,即:一报一网+10个新媒体平台,师生们既是使用者,也是供给者。构建了常态化的新闻写作培训、摄影实践沙龙、自媒体视频达人矩阵等人才培养路径,师生们既是学习者,也是实践者。
在校史宣传工作中,学校的学科优势、大宣传工作格局、媒体资源库发挥了重要作用。“新闻+历史学”促进了校史的实证研究,“新闻+建筑学”促成了郑位三故居的建设落地,“新闻+多学科”模式拓宽了跨学科人才培养路径。法学与经济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档案馆、校史馆、图书馆、校团委等多个部门近千名师生参与到了具体创作之中。数十万字的文字资料、数千张历史图片资料为各类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对校史文化的学习,进一步加强了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媒体融合的实践探索
中国媒体深度融合的智能传播生态正在形成,这为高校媒体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机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不仅能提高媒体的全要素生产率,还能够推动校园媒体在校园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作用,促进智媒体生态的营造。
武汉科技大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将融媒体中心建设作为高校大思政课阵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媒体融合+人工智能作为学校媒体融合发展特色。在新建“人工智能工程实践与创新中心”大楼规划2层楼400平方的面积建设融媒体中心,集人工智能+媒体融合技术研究与创新,智能媒资库数据训练,数字校园搭建,人工智能信息服务、融媒体演播室、广播站、直播间和融媒体指挥等多功能于一体,供全校师生开展人工智能工程实践,思政课录播、直播,融媒体作品生产等工作,极大增强了思政育人体系成效。
结合本次创作实践和人工智能技术特点,学校融媒体中心在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实际应用:
(一)大数据模型在内容生产方面的应用
学校自2022年建成省级高校舆情分析与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模型抓取校园流媒体数据,在舆情监控和选题策划两个方面给予数据支撑。对内宣传方面,能够更好掌握校内师生的关注重点,及时做好信息服务和情绪引导,展现学校服务社会、服务学生工作实效。对外宣传方面,能够更好把握好社会热点,在校庆、就业、高考、考研等重要时间节点上唱好高校宣传“四季歌”,精准配套文化产品,提高宣传效能。
(二)AIGC在智能媒资库方面的应用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被视为媒体行业进入新时代的标志,通过智能化工具和平台进一步拓展创作维度、丰富创作资源,让媒体融合发挥更大的数智化作用。
学校自2023年9月起本地部署了智能媒资库,通过多模态学习模型对现有媒资库素材进行标签化分类,达到快速取用的目的;通过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对媒资库内容“零件”进行训练和组装,为用户创作者生成更多基础性创作要素。经过创作实践,智能媒资库在新闻消息写作、短视频制作、美工设计等方面,能够起到降低创作门槛,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作用。
(三)生成式AI在信息服务方面的应用
校园媒体平台作为学校的信息窗口,受到师生、校友、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不同层面用户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都有校园媒体用户在入校预约、招生就业咨询、校园生活服务等多方面在新媒体互动区寻求信息服务。
学校正致力于构建以校园媒体平台为渠道的智能客服支持,通过生成式AI解答各类用户常见问题,帮助管理和优化教学资源的分配,如教室、实验室预约等。同时,通过分析校园媒体平台的大数据,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优化运营策略,推动智慧校园建设。
工作成效
(一)平台建设成效
构建了“报、网、微、台”四全传播平台。目前有武汉科技大学报、广播电台、新闻网、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央视频、微信视频号、B站、头条号、人民号等12个媒体平台。各类新媒体平台粉丝76万,每年阅读总量超过千万次,获赞量超过百万;官方微信公众号连续入围全国高校百强、入选湖北省百佳新媒体账号,人民号排名全国高校前10,央视频号获得2023年年度影响力奖。
(二)媒体育人成效
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历史积淀深厚,特别注重学生团队培养,形成了武科大“媒体育人”光荣传统。培养了一大批热爱新闻、专业水平扎实的学生骨干,培养了中国青年报社湖北记者站站长雷宇、光明日报主任记者袁于飞、长江日报高级记者陈志远等一大批新闻工作者;在融媒体中心各学生团队实习锻炼的学生很多也成为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目前,融媒体中心校报记者团有110人、校广播台有103人,新媒体工作室有141人。
(三)新闻宣传成效
2023年,我校在央视、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发稿100多篇,获湖北新闻奖消息类三等奖、湖北高校新闻奖18项。作品《挺进“无人区” 开辟“钒蓝海”》入选人民网文字类优秀作品。学校品牌活动沁湖鱼宴全网浏览量过亿,被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重点报道。推出了“沁湖思政说”“校史思政”“红安行”等多部融媒体作品。
总结
媒体融合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为大宣传工作格局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宣传内容的质量、传播的效率以及与用户的互动,是推动宣传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但依然面临着技术与内容的割裂、内容安全风险、专业人才缺乏、社会媒体与校园媒体发展不均衡等困难与挑战。媒体融合+人工智能促进大宣传格局提质增效需要做好机制建设、技术创新、设施支持、人才培养、平台支撑五方面的保障,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探索协同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