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如歌 打开你的私藏影单》
A 推荐图书:《追风筝的人》 作者:[美]卡勒德·胡赛尼 推荐人:孙胜浩
"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断线的风筝会飞到哪里去,甚至连它的影子都不值得去追随,只要你能为它而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寻的方向。"
王尔德曾说"每个圣人都有不可告人的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洁白无暇的未来。"无论是谁,人们总会在成长的路上或多或少伤害过别人。而这些过去让我们感到痛苦或者愧疚的事情也会像毒药一样慢慢沉浸在我们的体内。面对这些愧疚我们是选择习惯性的逃避还是寻求自己的救赎。《追风筝的人》便向我们介绍了主人公阿米尔在背叛自己挚友后寻求救赎的过程。
书中的阿米尔作为一个富人家的少爷与仆人的儿子哈桑是童年时的挚友,但因为自己的软弱,在哈桑为自己追风筝而受到欺凌时他没有挺身而出。由于无颜面对哈桑,阿米尔再次陷害哈桑迫使他与父亲搬走,此后战乱爆发阿米尔与父亲去了美国,他也选择逃避了自己对哈桑的愧疚。
阿米尔与哈桑在童年时的快乐总是令人无比羡慕。友情作为生活中的一味不可或缺良药为阿米尔总是伴随着父亲严厉批评的童年带来了许多快乐。但正因为如此,才使得阿米尔的背叛让他自己更加愧疚无法承受,终于在父亲病逝阿米尔得知哈桑身世的秘密后达到顶峰,使他开始寻求自己的救赎。
时间本是世间最无情之物,此时的哈桑已在战火中去世。阿米尔再也得不到哈桑的原谅,又或许哈桑从始至终从未记恨过他,他只是再也得不到自己的原谅。文章的最后阿米尔收养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带他参加风筝大赛,饱经战火的孤儿索拉博在看到风筝后终于再次露出笑容。时间好像再次回到了当年,阿米尔为索拉博挺身而出追风筝,说出了当年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此时的他也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救赎。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人会经历许多事,我们所追求的无非是但求心安。而当自己伤害到他人之时,羁绊便会如断了线的风筝一般,我们只要为它而付出真心,就一定能在追寻的方向找到断线的风筝,找到自己的救赎。
B 推荐图书:《心安即是归处》 作者:季羡林 推荐人:刘仲航
"因为世事无常,心安即是归处。愿你历尽沧桑,永葆天真模样。"
季羡林老先生把近百年的人生智慧都写在了这本书里,浓缩了他的人生体悟,用真挚朴实的文字写尽了对生活的热爱。关于读书与修身,关于处世的哲学,关于孤独和对生死的思考,这些好像都是伴随并困扰我们一生的话题。而季老先生却用淡淡的笔触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人生真理:心安即是归处。
这六个字道出了在人世间时,我们之所以常被左右,是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忘记了遵从己心。人生有很多种活法,盲目的攀比和追求,只会让我们迷失了自己。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迷茫和困惑,选择与放弃的取舍,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答案?世上没有标准的人生案列,遵从自己的内心。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便是最好的人生。
书中有写"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分;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人生之路道阻且长,我们或多或少都会经历那些坎坷、那些不易。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生在天地之间,不需要天天为你自己的事忧心忡忡。你应尽的责任,要尽职尽责,不需要计较你可以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这样你才能坦然从容,安然与心。如果人生患得患失,心浮气躁不稳定,自己必然身心疲惫,毫无生气。
如果你常常陷入焦虑迷茫之中,读完这本书,你一定会心静淡然很多。不时再品,又会有新的滋味。其实我们拥有的很多,只是我们忽略了而已,愿我们都能在这浮躁喧嚣的世界中,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能够深情地热爱生命,更有勇气和力量去过从容潇洒的一生。
C 推荐图书:《人间草木》 作者:汪曾祺 推荐人:杨梦琪
“我念的经,只有四个字'人生苦短'。因为这苦和短,我马不停蹄,一意孤行。”
一草一木,看似淡然无情,实则蕴含着温暖博大,与草木作伴,对汪曾祺先生是追忆往事和倾诉衷肠,于我们而言是一场心灵救赎之旅。
汪曾祺先生的温和儒雅,是可以从如话家常的文章片段中看出的。他说,"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他认为"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木的生长就显得更慢。因此,对花木要倍加爱惜";他记得"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每次到老舍先生家里饮酒赏菊,都会"既醉既饱,至今不忘";他还记得家里靠墙处秋叶形的小花坛,那里有两三棵秋海棠,花色苍白,样子可怜以至于后来每次看到秋海棠,总要想起他的母亲;当他在寂寞的羁旅之中,几片绿叶就能让他感到欣慰,心里有股说不出的喜欢,从而获得过一点生活的勇气。纵览全书,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汪曾祺先生口中的"草木皆有情",是他内心深处对逆境对不幸的力量。那股力量温和却深沉,将他遭受过若干打击后照样活的简单纯粹的热爱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身在泥沼,仰望星空",那些身受困厄又能逃离困厄的人已经不应该仅仅被称做小确幸的追求者,更应该将他们称之为生活家,汪曾祺先生是,我们也会是。
欧阳修曾在《秋声赋》里说道"草木无情"。但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人间草木未尝不是世间万物,与人间草木作伴,未尝不是对自己的一场救赎。文章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 栀子花说:"去你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我想,读这样的文章,真的很难不让人乐观积极。人生苦短,不必困在当下,我们要做的是马不停蹄地去奔向所仰望地星空。
当你很累时,不妨喝杯清茶,读一读人间草木,来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及智慧、悠闲和乐观的处世心态。
D 推荐图书:《笑面人》 作者:[法] 雨果 推荐人:吕威
"黄金的体积每年要磨去一千四百分之一,这就是所谓的损耗。因此全世界流通的十四亿金子每年要损耗一百万。这一百万黄金化作灰尘,飞扬飘荡,变成轻的能够吸入呼出的原子,这种吸入剂像重担一样,压在人的良心上,跟灵魂起了化学作用,使富人变得傲慢,穷人变得凶狠。"
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在那个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下贫富差距变得无比巨大。上至贵族下至平民,人人都在为了钱而疯狂。但真正的快乐从来都不是只有钱就能获得的。故事的主人公格温普兰便用自己从贫贱的孤儿到成为贵族后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一个道理。
格纹普兰本是贵族爵士的后代,因为宫廷斗争被从小卖给了人贩子,被迫进行了毁容手术成为了"笑面人",好在命运还是给了这个男孩补偿让他救下了盲女蒂,更遇到了好心的乌苏斯收养了这两个孤儿。本来三人靠卖艺为生的平静生活却因为格纹普兰身世秘密解开而被打破。恢复爵位后的格纹普兰也沉浸在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但在上议院严陈述人民的苦难时,却被侮辱、轻蔑和嘲笑所包围。乌苏斯与蒂的温暖唤回了他迷途的心,他决计返回苦难的民众中间。这时蒂已经病得奄奄一息,终于去世,格温普兰悲痛万分,结果投海自杀。雨果特色的悲剧结尾更为我们表达了在那个资本原始积累不断扩张的时期人们心中的空虚与社会的扭曲。书中描绘的乌苏斯与蒂的善良,女爵对格纹普兰扭曲感情,蒂与格纹普兰真挚美好的爱情,无不表达了雨果对于苦难人民的同情与对虚伪的贵族的痛斥和对野蛮的资本的憎恶。
《笑面人》让我体会最深的便是资本的野蛮扩张并不能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反而使底层人民深受苦难,物欲横流的年代金钱填不满人心中的空虚。在欲望与贪婪的追逐下,真情与温暖格外的珍贵。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幸福,而不仅仅只是物质。
E 推荐图书:《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日]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推荐人:刘琪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你是否惧怕被讨厌,所以随波从众?你是否不敢诚实表达自己,不敢冒被非议的风险,只好选择"和旁人一样"?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则针对这一现象,给出了标准答案。
《被讨厌的勇气》出自著名的哲人思想家阿德勒,以与青年对话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开了大众普遍面临的困惑,摆脱了大众囿于人性的枷锁。
书中"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这句话乍看有些令人费解,但深思后却能发现其中的深刻意涵:当我们不畏惧他人的评价,不再努力迎合他人的目光,我们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为体会这一道理,作者引导读者用"课题分离"的思维方式对待人际头系。进行"课题分离"的首先,我们需要思考"这是谁的课题",也就是思考某种选择、某种行为的结果由谁来承担。而至于别人认可还是反对,那就是别人的"课题"了。我们无法干涉别人的"课题",专注把自己的"课题"做好就够了。"课题分离"能够帮助我们以成熟冷静的方式对待人际关系,让我们忠于自我,更加独立自主,不轻易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选择。
其实,所谓"被讨厌的勇气",就是直面自己、接纳自己的勇气。若能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那么他人的评价也就不足为惧,也唯有遵从内心,我们才能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我们如同一叶轻舟飘荡世间,路过无数风景。旅途中,他人的评判就如激流漩涡有着随时掀翻我们的力量,若盲目随波逐流,终有一日定被席卷而迷失。只有"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我们的夜路,勇往直行,就必然能迎接我们的黎明。
F 推荐图书:《杀死一只知更鸟》 作者:[美] 哈珀·李 推荐人:沈子婕
"你是否曾杀死一只知更鸟?你又是否知道,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犯罪?"
1960年,34岁的美国作家哈珀·李,发表了她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后长久搁笔,而这本饱受质疑的书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荣获了当年的普利策奖。时至今日,它仍旧是美国图书馆借阅率最高的书,是那只立于枝头不朽的知更鸟。
这本书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了在她从小生活的小镇上、在她的身边发生的那些特别的故事。书中不仅刻画了孩童之间真挚又热烈的友情,还通过主角父亲对子女从小的言传身教传达了有关偏见、谣言、种族歧视等极具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哲理。
或许是因为整个故事的展开是以一个孩子的角度,那些贯穿全文的道理并不会显得突兀,而是细水长流地存于文章的各个角落里,润物细无声。读者就像那位稚嫩又坚韧的小女孩,或许会困惑会不解会反抗,但是也会在故事的结尾获得自己独一无二的那份成长。
为什么说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犯罪呢?因为知更鸟只是哼唱美妙的音乐供人们欣赏,什么坏事也不做。它们不吃人家院子里种的花果蔬菜,也不在谷里筑巢做窝,只是为我们尽情地唱歌。哈珀·李用一位女孩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并不只是烧杀抢掠才是犯罪,伤害一个善良的人、无辜的人、漠视正义、引导舆论、带来偏见 … 也是犯罪。
知更鸟是美好的,知更鸟也是脆弱的,是需要大家一起去守护的。故事里守护了知更鸟的父亲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而与自己的偏见握手言和的小女孩也迎来了自己更深刻的人生,他们都在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读者,"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大众谋福利者,不可使其孤军而奋战。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
诚如书中所言,因为心中没有恶,所以没有感受到恶意袭击时的恐惧,只有面对危险时的勇敢。愿我们都能拥有那份勇敢,愿我们都能一往无前地守护属于我们的那只知更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