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荧屏新国风” 引领文化新风潮
近年来,文博探索、诗词朗读节目的走红,中国风歌曲的流行,以及年轻人的汉服热,引领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回潮”。这股不停歇的热潮,对于如今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助推作用,使得传统文化不仅没有被湮没在历史的浪潮里,反而更加璀璨夺目。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岁月的沉淀中引领新潮,值得我们思考。
国潮涌动,传统文化静水流深。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连绵不断,源远流长,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的精神滋养。中国传统文化是如水的文化,当世界陷入浮躁,争斗之时,中国古老的文明如水一般静静流淌,延绵不绝。中华文化因其具有独特的包容性,经久不衰;传统文化要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就必须融合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
承古萌新,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可融合时代潮流元素以及当代观众体验的需求。《只此青绿》没有背负传统的包袱,在古典舞的创作上、在样式的挖掘上完全进入了自己的轨道;除去它本身精良的制作之外,“穿越”元素、XR全息扫描等前沿科技的运用更是圈粉无数。诸如此类,“端午奇妙游”等传统文化作品在新时代能够如此火爆,正是因为它们融合了当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以及在感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的追求,触动了观众内心对于传统文化、历史传说、艺术审美的钟情与厚爱。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放下包袱和年轻人进行交流对话,真正做到“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
传统韵味,优质表达。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契合点,创新形式为传统文化赋能,让那些古朴的文明“活”起来,穿越历史,更穿透荧幕隔阂。近来,“数字敦煌”微信小程序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为人们展现敦煌之壮丽,河南博物馆推出数字考古盲盒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越来越多的舞蹈、影视、歌曲作品,根植于传统文化,在尊重和弘扬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将新时代特有的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用创新的视听艺术方式呈现历史文化中耀眼的元素,不断地激发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创新发展,文化新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化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乃吾辈之责任,亦是新时代之重任。当然,在传承与创新的界限中,需要把握好分寸,切忌忽视数千年文化的厚重与内涵,使得古典美流于表面,最终走向消费主义的狂欢;在开放创新的同时,要保留数千年文明的庄重与大气,尊重传统,运用现代科技再现古典之美。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愿传统文化的火炬在吾辈手中传递,愿璀璨的华夏文化承古萌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