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有旧书店一席之地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但在这个春天里,位于南昌市文教路上的个体旧书经营门店——老徐书店,历经20余年风雨,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到来前夕还是永久关停了。文教路作为闻名南昌数十年的“旧书一条街”,高峰期短短几百米街道上曾聚集六七十家个体旧书店,一度成为本世纪前10年远近“书虫们”的网红打卡地之一。时至今日,这里的旧书店早已凋零殆尽,十不存一。
曾经红火一时、门庭若市的南昌旧书店,给一茬茬以淘书为乐的老少读者留下过美好记忆。在越发提倡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今天,昔日风光的旧书店渐次退市,令人嘘唏不已。
在南昌市着力布局一间间温馨精致的孺子书房、各地(如赣州市)陆续推出场景体验感舒适的城市书屋、文化驿站的当下,像老徐书店一类旧书店的最终命运,其实也在意料中——经营者年龄老化、经营理念跟不上时代步伐、书店空间逼仄、门面“蓬头垢面”等现状,实际上自我加速了退市步伐,最终让这道“都市最后风景线”彻底消失在人们视野中。
旧书店在一座城市凋零乃至消失,令人深感遗憾,又不无反思。尽管旧书店有着种种不堪,但是,真正使之无所遁形、面临生存危机的重要因素,是一座城市包容性的缺失。
改革开放后,南昌市旧书市场先后经历了路边摆地摊的“跳蚤经济”、半边街门店经营和文教路“旧书一条街”三个时代。在走街串巷的路边旧书摊消失后,南昌市半边街原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和江西人民出版社等门前,迅速集聚了大批旧书经营者开店经营旧书。后来,随着南昌市城市规划调整和相关机构搬迁,半边街旧书市场黯然消失,而被江西师大老校区、省图书馆之间的文教路“旧书一条街”所取代。
然而,转场至文教路后的“旧书一条街”同样好景不长。在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迎评迎检工作到来时,旧书店因为环境问题每每被要求关门歇业,何时开门往往不得而知。之后,加之江西师大主校区和省图书馆陆续搬迁,文教路“旧书一条街” 开始门庭冷落、走向没落。在此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对旧书店的生存发展缺乏科学规划与正确引导而任其自生自灭,沿街近九成的旧书店渐渐被餐饮店、烟酒店等所取代,旧书店的“美好时代”不复存在。
一座城市,没有书香犹如没有灵魂的家园。合理规划新旧书店布局,强化引导,尽可能满足各类读者个性化需求,政府部门理应责无旁贷。但是,一个个旧书店消失表明,政府还需重视旧书店对一个城市的名片效应、社会效应、文化效应。如果能够像规划建设孺子书房、城市书屋一样,任何一座城市,旧书店在我们这个新时代,同样拥有美好的前程。
几乎就在老徐书店永久关停的同时,来自深圳的一条新闻《何君茹:疫情期间我开了家古旧书店》让人眼前一亮。同样是开旧书店,店主在旧书市场成功逆袭,既体现了曾被认为“文化沙漠”的深圳特区的巨大包容性,又预示着旧书店的光明前景。
如今仍坚守在旧书市场、活得很好的旧书店,其生存下来的秘诀在于政府支持、“双线”(线上、线下)出击,以经营旧书为特色,走价廉物美之路。而钟情于在旧书店“淘宝”的“书虫们”,最为爽心的一个体验是:人们只知读书之乐,而不知买书之乐。
买书之乐乐几何?近千年以前,著名词家李清照在其《金石录后序》中,颇有感触地道出了古今“书虫们”旧书店“淘宝”之乐:“浸觉有味,不能自已”“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城市,应有旧书店一席之地。建设书香社会,旧书店不应缺席。这既是亘古未变的市场需求使然,更是一座城市文明进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