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之光铸学校之魂——宁波工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小撰

作者:张晓雁     版面:校报335期1版转2、3通版      发布时间:2021-10-20 00:00:00      浏览:231701      字数:5511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文化之光铸学校之魂

——宁波工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小撰

张晓雁

文化是大学的底蕴、灵魂、永动力和终极竞争力。大学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校上下的精神力量, 是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的现实前提和重要环节, 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是高等院校在办学历程中,凝炼全体教职员工对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深刻认知而形成的。因此,每一所高等校所生发出的大学文化都是独特的是在学校发展历史中积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核、形成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通过校风、学风、教风等学校特色和品格得以外显。大学文化建设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促进大学找准定位、内涵发展,推动学校不断前进。

文化建设,是大学最根本的建设。宁波工程学院的文化建设始于建校,进于节点,丰于今天。经过不断的建设、赓续、积累、沉淀,形成了立根铸魂的价值文化、为人处事的行为文化、耀目中轴的地标文化、象征寓意的雕塑文化、通达内河的桥梁文化、彰显工科的街路文化、一院一品的学院文化……从精神、行为、环境、制度等层面呈现校园文化的多彩风姿,其中富含了知行合一的统摄,宣示了讲实求精的特质,继续了工匠精神的传创,生发着震撼级的共伴效应。

 “校之灵魂”照亮逐梦之路

第三次党代会以坚强有力的锚定性、持续进取的接力性、科学务实的系统性擘画出了学校发展的美好新蓝图,引领学校发展的壮阔新征程。早日建成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是宁波工程学院“十四五”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

“校之灵魂”的指引下,学校吹响应用型建设的“冲锋号”,全校上下按照第三次党代会和“十四五”规划画定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在奔向目标实现梦想的伟大征程中大步向前。

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立足之本与发展之魂,最能彰显学校的鲜明特征和独特气质。走进校史馆,细细品味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影像浮现,宁工的发展历史缓缓地铺开在眼前,呈现在脑海。你会发现,不管是宁高专时期的“创业期”“改革期”“跨越期”,还是升本之后的近二十,宁工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歇。你会发现,“校之灵魂”作为学校的精神特质,展现出了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文化是大学的底蕴、灵魂、永动力和终极竞争力。大学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校上下的精神力量, 是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的现实前提和重要环节, 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是高等院校在办学历程中,凝炼全体教职员工对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深刻认知而形成的。因此,每一所高等院校所生发出的大学文化都是独特的是在学校发展历史中积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核、形成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并通过校风、学风、教风等学校特色和品格得以外显。大学文化建设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促进大学找准定位、内涵发展,推动学校不断前进。

文化建设,是大学最根本的建设。宁波工程学院的文化建设始于建校,进于节点,丰于今天。经过不断的建设、赓续、积累、沉淀,形成了立根铸魂的价值文化、为人处事的行为文化、耀目中轴的地标文化、象征寓意的雕塑文化、通达内河的桥梁文化、彰显工科的街路文化、一院一品的学院文化……从精神、行为、环境、制度等层面呈现校园文化的多彩风姿,其中富含了知行合一的统摄,宣示了讲实求精的特质,继续了工匠精神的传创,生发着震撼级的共伴效应。

 “校之灵魂”照亮逐梦之路

第三次党代会以坚强有力的锚定性、持续进取的接力性、科学务实的系统性擘画出了学校发展的美好新蓝图,引领学校发展的壮阔新征程。早日建成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是宁波工程学院“十四五”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

“校之灵魂”的指引下,学校吹响应用型建设的“冲锋号”,全校上下按照第三次党代会和“十四五”规划画定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在奔向目标实现梦想的伟大征程中大步向前。

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立足之本与发展之魂,最能彰显学校的鲜明特征和独特气质。走进校史馆,细细品味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影像浮现,宁工的发展历史缓缓地铺开在眼前,呈现在脑海。你会发现,不管是宁高专时期的“创业期”“改革期”“跨越期”,还是升本之后的近二十年中,宁工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歇。你会发现,“校之灵魂”作为学校的精神特质,展现出了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宁波工程学院的大学之魂有哪些?知行合一、讲实求精和工匠精神。知行合一是旗帜是统摄,讲实求精是态度是气质,工匠精神是质量是遵循。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学校精神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勾勒校园文化顶层设计的框架,已成为学校的基本品质和底蕴,如春雨润物般深深渗透在教职工的内心深处。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对知行合一是这样阐述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这里的核心是一个“实”和一个“精”字。可见校训“知行合一”和学校精神“讲实求精”在精神内核上是相通的,二者珠联璧合。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极致求美的精神理念,其核心中的精益求精最值得赞美,爱岗敬业最值得学习,持之以恒最值得敬重,守正创新最值得传承。它是宁工人在新发展阶段,对于知行合一、讲实求精的再认识、再升华,宁工人把工匠精神作为校训和学校精神的新“推进剂”,全面植入学校功能的各个环节中,推动应用型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

1983年,宁波高等专科学校成立;1997年,学校被评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2001年,宁波高等专科学校与宁波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并;2004年,教育部发文批复学校升本,更名为宁波工程学院;2010年,学校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高校;2016年,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3个学位授权点。这七件学校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仿佛珠链上的翡翠,异常耀眼夺目,展现着宁工的坚毅前行,彰显着宁工人的精气神。

标志性的大事件就像“关键椎节”将宁工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创业(1983-1990)、跋涉(1991-1998)、攀登(1999-2004)、弄潮(2005-2012)和奋进(2013-2021)五个阶段,支起了宁工的“历史骨架”。“校之灵魂”则像血肉,在不同发展阶段为学校前行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和养分。建校伊始,以知促行;稳步发展,以行促知;继承发展,知行合一;追求卓越,知行相生;实干创新,知行互构。

“校之灵魂”如启明星般照耀着宁工的前行路。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以风华校区为主体,以翠柏、杭州湾校区为两翼的办学格局形成;学校的办学实力稳步提升,建院士工作站,引进、培养高水平师资力量,人才高地不断加土增石;硕士学位授予点获批,学科建设不断深入;学校的应用型建设无惧风雨,阔步前行;学校的事业发展势如破竹,芝麻开花节节高。

“行为文化”彰显学校特质

学校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校之灵魂”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大学功能紧密结合,浸润师生心灵,涵养校园文化,构建宁工成长和宁波发展的共生共长纽带,拓宽学校发展的康庄大道,为宁波发展写下务实担当的生动注脚,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遇到困难不退缩,关键时刻显担当。一心一意做成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宁工人对“宁工之魂”的行动诠释。

宁波市机场路南沿工程上,装配式结构的桥梁墩柱之间、桥面板之间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连接才更加简便且稳定,宁波市相关部门想尝试使用超高性能混凝土连接的施工工艺替代传统的灌浆套筒连接方法,以达到简化施工工艺和延长工程寿命的目的。这么做在浙江省内可是头一份,到底可不可行、安不安全需要经过科学的分析和预判。建筑与交通工程中心结构工程科研团队通过分析测算、模拟实验等方法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工程安全加上了保险。

2016728日,经过历时三年的修复,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建筑灵桥正式恢复通车。这其中离不开建交学院师生的参与。因为年代久远,当时建桥的德国公司已经倒闭,当年的设计图纸等相关资料均无从查找,数据匮乏加上中西方工程师的思维方式有一定差异,这座跨长97.536米、桥宽25米的单跨中承式三铰拱结构钢桥就像一本“无字天书”,让修复团队一时无从下手。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师生团队没有放弃,再难也要把事做成。通过课题研究、结构试验等方式,团队摸清了整个大桥的基本脉络,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破解难题的钥匙。由于灵桥是省级文物,市政府提出了“原地维修、修旧如旧”的修缮要求。不同时代不同的工艺,而维修后仍要保持桥位、形式构造、铆钉结构不变,其难度可想而知。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题中之义,修复团队全手工将大桥零件一个个拆下,检测、维修后再逐一复原,就像拆解一块机械手表般精细准确,连全桥十万余套铆钉都无一例外地接受了工程师们细致入微的“体检”。终于,新旧时代对上了工艺,中西设计对上了思路,实现了今日与往昔、中国和外方的“工匠精神”对话。

讲实求精的内涵即“三讲三求”:为人讲实在,工作讲踏实,结果讲实效;学问求精深,技能求精湛,事情求精美。如何做到“三讲三求”,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交出了培育“争先攀优育人才的高分答卷。

争攀之歌唱不衰,争出好马攀育良才。刚升大四的杨雨露近期开始了在少儿编程培训领域的创业,谈及大学四年的经历,她说:“备赛、招新、带团队是我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实验室老师的带领下,把竞赛当作日常,拿下了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三等奖等众多奖项。”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以1000多个平方米、4大类、12个创新实验室为培育沃土,全天候24小时助力学生成长。智能车、ACM程序设计、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多项综合实践平台的开发和探索,将学科竞赛参数拆解分装,设计定制化课程,将其纳入综合实践教学范畴,实现竞赛教育全覆盖。学院把争攀基因种进师生心灵,同时也厚植出了服务社会的“黑土地”。电子创新实验室参与研发的鄞州区智慧城管集成系统,通过对老城管项目进行智能化、物联网化改造,实现了智慧垃圾桶、智能消防栓水压检测等智慧化城市管理的功能。从前期方案调研,物联云方案设计到子系统软硬件设计、功能调试,实验室同学全程参与。目前,各子系统在鄞州区进行了1000多个点的部署。此外,与迦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新一代蓝牙断路器、与宁波荣特电子有限公司研发分布式智慧消防保障系统,极大促进了相关单位的经济效能提升。

知行相生、知行相辅、知行相成、知行互构。理论和实践必须统一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创立于2014年的“宁工大讲堂”迄今为止已开讲60场,请来的主讲人个个名气响当当。中国工程院院士贺贤土、周绪红、薛群基、钱旭红、陈剑平,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少将,全国道德模范孙茂芳,残奥“双冠王”周佳敏……纷纷来校作讲,真知的光芒引领宁工人奋楫笃行向前闯。

学校以学科专业为基础构建的“一院一品”校园文化体系也有着别样的精彩。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建筑浪漫曲、乡村畅想曲、交通交响曲三曲联唱的“工匠文化”,电子与交通工程学院科技竞赛歌、社会服务歌向悠扬的“争攀文化”,人文与艺术学院为学生成长导航、成才奠基、发展建功的“知行文化”……有如宁工大花圃的朵朵鲜花,姹紫嫣红齐争艳。

“环境文化”养心悦目润魂

一草一木都是故事,一砖一瓦皆显文化。宁工校园里,柳绿花红,白鹭蹁跹。徜徉在石桥畔,驻足在花窗前,不经意间,你的心弦就会被美丽的校园环境所轻轻拨动。    

坐落在风华校区中轴线上的南大门、校训石、阳明广场、王阳明石像、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风华广场和北大门等八个大型人文景观,是象征着学校“文化脊梁”的核心地标。半开放式的南大门由六块方方正正的巨石组成。未经雕镂的原石上苍劲地镌刻着“宁波工程学院”几个朱红大字,气势开张、遒劲郁勃。北大门庄重雄伟,青石上的浮雕引人注目。浮雕正面,中间的基石上刻有象征着传统工匠智慧结晶的斗拱图案和学校校标,寓意着如同斗拱承载着建筑的重量一般,学校也担负着培养社会栋梁的育人使命。浮雕背面,刻的是学校精神“讲实求精”和它的具体内涵。雄浑厚重的校训石和王阳明石像是阳明广场上的点睛之笔。校训石上摹刻着王阳明手书的“知行合一”几个大字,清劲峻游。王阳明像面南而立,手握书卷、衣袂飘飘,如同先贤穿越时空,注视学校师生如何传承和弘扬“知行合一”的思想。图书馆整体构造呈工字型,与校名、工匠精神相呼应,和线上的其他文化景观一起为风华校区加冕。    

学校的人文景观处处渗透着“宁工之魂”。除了校训石、王阳明石像、北大门浮雕外,图书馆大门两侧高贵尔雅的紫铜浮雕也分别以王阳明头像和齿轮为装饰图案,将人文与科技、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

校史馆将学校30多年的办学历史用光与影的手段鲜活展现。这里不只是展示学校办学历史和文化精髓的最佳窗口,更是全体宁工人的精神家园。学校成立、创建示范、升本更名、追求卓越、产教融合……直到今天的申硕成功,实现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到自主培养的跨越,一代代宁工人艰苦奋斗、勇往直前。

学校最美的自然景观当属鹭林河。她从东向西横贯整个校园,宛如一条玉带,翩翩而来,又潺潺而去,自然地将校园划分为生活、教学两大区域。河畔,雄伟壮观的屏风、古朴秀美的马头墙、榫卯结构的鲁班锁……座座雕塑皆展现着宁工之美。两岸,杨柳依依、绿草茵茵,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白鹭等可爱的小生灵前来筑巢安家。碧波荡漾的河面上,洁白轻盈的身影惬意盘旋,勾画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笔墨丹青。

风华校区二十余条校内道路,既有高专路铭记学校的前身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又有天工路展现学校的文化底蕴,还有沿河灵动排开的十二桥,学校的路桥文化就蕴藏其间。

文化与校运相牵,文脉与校脉相连。大学文化是维系学校运转的内在力量,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作为一所年轻的本科高校,宁波工程学院正全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用文化浸润师生的心灵,凝心聚力,向着早日建成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不断奋进。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