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圈圈 大作为

——济阳县医院开展品管圈 开启管理新理念

导语:品管圈(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一般6人左右),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

一、触电品管圈  星星燎原

医院发展到一定规模,要谋求继续的发展,就必须要改进管理。医院的管理既需要从领导层面到职能部门层面到科室层面,再到每一位员工的传统式的、行政领导式的模式管理,更需要全院员工自主来管理。而“品管圈”为医院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管理方法。2017年上半年,我院加入“山东省品质管理联盟”。4月份由柏宗华副院长、唐清颖副院长带队参加了在枣庄市举办的为期4天的圈长训练营,首次触电品管圈。四天的培训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医院品管圈活动的燎原之势。

二、引入理念  全员培训

        圈长训练营培训结束后,我院启动品管圈。经过策划,一场包罗全院护理及检验、综合外医疗、门诊、药剂范围内的全员培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唐院长首先对品管圈的概念、发展沿革、推行目的及实施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他指出,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更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动力。而现代化医院管理工具的运用对于提升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品管圈作为其中之一,可起到保障病人安全、提升服务质量、控制运营成本的作用。随后,护理部主任周乃香、护理部副主任刘莹、质控科主任齐乃亮分别围绕品管圈的十大步骤“品管圈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而细致的讲解。

三、凝聚群众  形成团队

        全员培训期间,参加培训科室挑选人员组成团队,确定圈名、圈徽,按着培训的内容和步骤同步进行主题选定、拟定活动计划书等。培训以实战为主,且对各个科室的答题及现场实际操作进行评分评比,激起了大家积极参与和学习的兴趣。通过推行品管圈活动搭建一个舞台,让员工们来展示个人的才能和创意。各科室负责人大力倡导科室员工积极组圈,让人人来管事,事事有人管,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透过PDCA循环,聚合众人的心智和力量,及时整改,持续改进。

四、试点试行  成效显著

        全员培训结束后,医院选出以心内科护理团队组成的“心动圈”和以产一科护理团队组成的“HOPE”圈为试点试行。唐院长任“心动圈”辅导员,周主任任“HOPE圈”辅导员。总进度八个月,共召开15—19次圈会,每周一下午内训团队调度两个试点科室了解品管圈实施情况。两个品管圈试点科室按计划时间完成结题,并于12月在医院院周会上进行了品管圈成果汇报。唐院长在汇报结束后做了总结性发言。整个品管圈试点试行过程,院领导给予大力支持,科室人员积极参与,内训师们更是无私奉献。期间,两个试点科室在运行过程中遇到许多不可预想的困难和问题,她们主动前往齐鲁医院、千佛山医院、省立医院等具有品管圈成功经验的医院去取经,并多次邀请专家来医院现场指导。积极参加济南市品质联盟展示会及山东省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品管圈大赛专场观摩学习。与成功获得全国品管圈大赛一等奖的平邑医院对口交流。为各个步骤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个试点品管圈的成功运行也为明年医院全面铺开品管圈积累了经验。

五、继续学习  自我超越

        11月19日,医院为更好的让大家对“品管圈”基础知识有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特邀请《玩转品管圈》的作者台湾讲师陈俊凯前来我院利用一天的时间进行了题为“全面质量管理—品管圈概述”的全员培训。陈教授深入浅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品管圈的概念、发展沿革、推行目的及实施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此外,陈教授着重阐述了通过鱼骨图找出真因在问题解析环节的重要性。他认为,鱼骨图是目前医院品管圈活动中最常用的手法,能够帮助管理者从原因中找出要因,从要因中揪出真因。在绘制鱼骨图的过程中,事件相关人通过头脑风暴法找出问题的所有可能因素,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整理。正是这样一个逻辑缜密、条分缕析的分析过程,使得品管圈成为医院品质管理的有效工具。

六、员工成长  文化养成

2017年,是我院品管圈活动的开端,借鉴心动圈和HOPE圈的成功经验,明年医院将在全院范围内选择5—7个科室先行推行品管圈,随后再在全院全面推开。在医院开展“品管圈”活动过程中,大家认识到“品管圈”是一种自下而上具有群众性、目的性、自主性、民主性、科学性的质量管理方式。今后在工作中熟练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不但符合医院评审要求,更是提升医院医疗服务品质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