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记重症医学科主任王晓芝
在滨医附院住院一部重症医学科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重症医学科的主任王晓芝医师。最近两个月来,我们经常见面,因为滨州出现了首例H7N9病例,而患者就是在这里进行诊治的。王晓芝正是这位H7N9患者的主治医师。
“我们被称为‘奈何桥上的卫士’,在生命最危重的阶段,所有的病人都是命悬一线,我们牵的这根线一定是非常精细的,我们使劲拉一拉,病人就有可能会活,否则就进入万丈深渊。”王晓芝说。
“带头人就要带个好头”
王晓芝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导师,2011年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负责人。中国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医师分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山东省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山东分会危重病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山东省危重病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滨州市医学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医药》杂志编委,《国际呼吸》杂志编委。
2002年滨医附院成立重症医学科,她带领团队先后开展了包括肺复张手法(RM)、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BP)、高频振荡通气(HFOV)、非生物性人工肝支持技术、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一系列常规性医疗技术,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先后主持开展了居于国内领先(部分达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项目十余项,承担省厅级课题20余项,获省级以上的科技奖励3项。
重症医学科就是要抢救最危重的患者
王晓芝1983年进入滨医附院,1998年担任呼吸内科工作。呼吸内科建科年代久远,工作涉及哮喘、慢阻肺、肺炎、普通肺炎等。2002年重症医学科建科以后,一直工作在重症医学科。医院在发展,科室也在发展,无论规模还是层次上都有大幅度提升。原来解决不了的问题,重症医学科解决了。尤其是2002年重症医学科建科以后,在突发卫生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上起了很大作用。
“我们被称为‘奈何桥上的卫士’,在生命最危重的阶段,所有的病人都是命悬一线,我们牵的这根线一定是非常精细的,我们使劲拉一拉,病人就有可能会活,否则就进入万丈深渊。当然中间我们会遇到很多很多问题,比如说传染病的问题。”王晓芝说。
大家应该还记得2009年的甲流,这是个谈甲流色变的年代,医院的临时工都已经不在了,“我们的医护人员没有一个退缩的,都冲在前面。包括打扫卫生这种工作我们都必须做。 我们怀孕的护士都发烧了,都没有休息。”王晓芝介绍,当时滨医附院接收了滨州及周边地区的40多名患者,“我们夜以继日的守护这些病人,除了三个待产的病人其他全部救活。”
2009年王晓芝担任山东省鲁北地区的甲流手术专家,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都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确认患者是不是甲流,是甲流该怎么治疗。“我也很乐意接受这个重任,当时我们的团队还没有成熟,我不光照顾院内的还要照顾院外的”王晓芝说,“其中有个重症病人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当时东营市胜利医院有个病人,我要3点回来看自己医院的病人,晚上再回去看院外的病人,第二天早上赶回来看自己的病人,吃饭在车上。”
第一例甲流病人是在邹平。“当时我正在济南开会,领导给我打电话,要求我火速赶回来。经过专家会诊,邹平这个病人是被判了死刑的,我看了之后说‘我试试吧’,我觉得还有治疗空间。”王晓芝说,治疗的第一个策略是隔离传染源。当时是在大病房要做转院,转院的风险是很大的。“我和院里的领导、卫生局的领导连夜决定转院。转院完之后我们再商量治疗的措施。在我们共同努力之下,邹平的这例甲流病人成功救治,没留任何后遗症。”
“肩负责任,就是要冲锋陷阵”
“不是一个苦和累能形容的,我觉得是高度的责任感和对生命的神圣的守护,我身在其中,我是其中一员。”王晓芝说。“我们的医护人员没有叫苦叫累的,累的时候甚至趴在床头就睡着了。事后我问他‘你就不怕传染么’‘我光想着他能不能活,没想自己会不会被传染’”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一点都不亚于冲锋陷阵。“我没有考虑我个人, 我没有考虑我腹中的孩子,我没有考虑我的家人,安上这个机器病人就有可能活,有生命的迹象就促使我们往前行。”王晓芝介绍。“我确实不会写我自己和我的团队,这是我的经历, 这是我的亲身感受,我们只知道我们不需要任何回报,我们也不需要怎么表扬我,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病人。”
她曾荣获“山东省优秀医务工作者”、“山东省十佳医师?”、“2009年滨州市劳动模范”、“全省防治非典先进个人”、“巾帼文明示范岗岗位明星”等多项荣誉称号,连续多次被评为滨州医学院优秀教师和突出贡献奖以及新技术新项目奖。
“医院里给我这次评先进的机会,我推辞好几次了,这就是我的责任使命。之前给我任何的报奖,我都没有接受,包括滨州市的模范。领导说这次不报就浪费名额了,我说好吧我接受。”王晓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