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同堂”贺校庆
——百年学府的师道和学脉传承
福建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庆典上,我校文学院“六代师生贺校庆”的节目成为一大亮点,令现场的嘉宾和广大师生为之动容。他们是文学院96岁陈祥耀教授、82岁李联明教授、71岁陈庆元教授、48岁李小荣教授、42岁张家壮副教授及其在读硕士23岁高晓涵同学。“六世同堂”所呈现的不仅是师生情深,更让我们看到了百年学府所孕育的师道传承和学脉赓续。
年高学富,源远流长
“我是陈祥耀,今年96岁,1948年在国立海疆学校任讲师,后转到我校工作,是恢复职称评定制度后的第一批教授和副教授,也较早地培养研究生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我对师大的感情特别深厚。看到师大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看到一代代师大学子成长成才,感到非常欣慰。我认为,每一个历史阶段,做学问都有它的优势和局限。所以,希望师大老中青教师,能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保持‘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这是老先生校庆庆典献词。老先生精神强健,身边搀扶的志愿者要帮忙拿话筒,他毅然推开,慷慨致辞,感情和节奏都把握得很好,赢得几次掌声。
曾经在古代文学教研室他的助教、文学院退休教师徐金凤副教授介绍,陈祥耀是福建师大现在年龄最高的退休教授,长期地见证学校规模由小到大的发展情况;学校校训“知明行笃、立诚致广”后四字就是由他提出的。徐金凤撰文称他为“百年学府的历史见证人”,这也是他此次庆典携五代弟子致辞的重要原因。陈祥耀教授曾师从多位国学名家,国学根基深厚,学问扎实。解放前,他曾就读于著名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师从唐文治、王蘧常、钱仲联、周予同、胡曲园、郝昺衡等多位国学名师,当时就很受唐文治校长器重,与钱仲联更是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从学校校友会网站登载的一篇《陈祥耀与国学大师钱仲联的师生情谊》,便可见一斑。能够亲炙国学大师,成就了祥老厚实的国学基本功,文言文、白话文都得心应手,这才有了之后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和文脉的传承。
他一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工作,成就卓著,传承文脉。老先生长期从事唐宋文学的教研工作,1977年至1984年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同时也着力于清代文学研究,是我国当今清代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之一。曾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清代诗文词部分的编辑,始终参与《清诗选》主编、注释工作和新版《鲁迅全集》之《古籍序跋集》的诠释、定稿工作。2016年11月人民出版社为其刊行《喆盦文丛》(老先生字喆盦),含上、中、下册三大卷。其中上卷的《中国古典诗歌丛话》一书,北京大学陈贻焮教授评赞云:“以诗话之精微,阐诗史之宏富,苟无妙悟卓识,何能成此伟著?”袁行霈教授评:“见解之高,文字之妙,有非常之人所可及者。”陈祥耀教授如今还是老一辈研究弘一法师的专家中硕果仅存者,是《弘一大师全集》主编之一,2003年曾应中央电视台之约对弘一法师做专题介绍。
繁华虽敛,学脉得传
陈祥耀老先生一生的教研成就,点亮的是国学之光,传承的是古典文脉。老人家不仅自己年高学富,在古典文学领域更是源远流长,开枝散叶,学生后辈也是人才辈出。
“我是李联明,当母校正式定名为福建师范学院时,我是最早的一批学生之一。陈祥耀教授是我的恩师。我在母校工作了32年。之后,奉调到省政府文化部门工作,同时继续兼任中文系研究生导师。我的一位研究生陈晓明,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几十年来,如果说我在教学、科研和文化管理等方面,有所长进,有所作为,有点奉献,都是源于党的指引和培养,也得力于母校的培育和关怀,得力于恩师们的教诲和熏陶。”这是李联明教授的庆典献词,他是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首届本科毕业生,历任中学老师、我校中文系教授、福建省文化厅厅长、省文联副主席、省图书馆馆长等职,曾长期在我校中文系任教,也早已是桃李芬芳。陈晓明、陈庆元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今年71岁的陈庆元教授,是我校文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福建区域文学和文献研究方面研究成果突出。他在庆典献词说:“我是陈庆元,是祥老、联明老师的学生,感谢老师们的辛勤栽培。我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师大人,1992年晋升教授,1994年受聘指导博士研究生,近年先后受聘台湾东吴大学、‘中央’大学、金门大学任客座教授或讲座教授,为母校争光。我在学校任职已经整整35年,见证了学校在改革开放中跨越式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在母校诞辰110周年之际,祝福老师们健康长寿!祝愿母校明天更加美好!”庆元教授1988年起就担任硕士生导师,招收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两个专业研究生,学脉得以传承,曾被评为福建省师德先进个人、福建省教学名师。
新星升起,学脉赓续
六代师承中颇有成就的三代虽然已经退休,但新的师道和学术传承却在不断赓续。尤其是现任我校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小荣教授,是国内著名的敦煌佛教文献与佛教文学研究的专家,系教育部首批青年长江学者,学校110周年校庆前刚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
他在校庆献词说:“老一辈学者的道德文章、教风学风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治学精神和育人思想,勉励着我们提神振气,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学校现在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齐全、成果丰硕、师资雄厚、声誉远播的高水平大学。110周年既是学校继往开来的里程碑,也是勠力同心,再创辉煌的新起点,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能以此良机,弘扬传统,发挥优势,继续朝着一流大学的目标昂首迈进。”小荣教授长于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领域的教学研究。笔者2007年曾有幸上过其一学年的唐宋文学课程,每次课后他都会布置下一节课前要背诵的唐宋古诗词。因为要接受课堂当众背诵的检验,大家都背得很认真。一学年下来,我们基本把唐宋时期主要的诗词给背记了一遍。如今想想,这种古典诗词背诵本身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学传承方法,正如《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诗词作品的背后,是历史背景的再现、诗人情感的流露和文化脉络的传承”。尤其是对我们年轻一辈而言,这种传承更加必要。
第五代的张家壮副教授,就主要从事杜诗研究和书法理论研究,是我省著名的青年书法家。他的庆典献词就引用了一首诗:“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和使命是坚守传统,赓续文脉,守正出新。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我借祥老的一首诗来许下我们庄严的承诺:‘人生一乐育英才,磨砺相资志不灰;何待白头亲见得,出蓝岁岁有青来。’”
正值青春的一代高晓涵同学,是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她在庆典献词说:“能在名师荟萃、底蕴深厚的福建师范大学学习,我感到满满的幸福。我在‘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精神中努力前行,在‘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里熏陶成长。今天,在这美丽的日子里,请允许我代表三万多名在校生以庄严的宣誓为母校110周年献礼,我们将牢记使命,磨炼意志,苦练本领,争做德才兼备的时代栋梁。”回想庆典上献花的环节,当花束从她开始向其他五代老师手上传递时,她说那一刻觉得好像在交接接力棒;这一束花,是对师者的感恩,更是学脉传承的感恩;“从老先生们开始,一代代知识的传承,薪火相传。看着花被接过的那一刻,会觉得手中有一个无形的重量,知识已经传承到我们的手上了”。庆典结束,高晓涵把老师转赠给她的花分给了同学,并特地拍照告诉老师。文脉传承不正是如此,代代师承,又开枝散叶。
福建师范大学中华文学传承发展研究中心的简介中写着:“福建师大文学院在80年代初就将‘文体学研究’确立为学科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著名学者黄寿祺、俞元桂、陈祥耀等先生对此有奠基之功;学科带头人陈庆元、汪文顶、南帆等先生则加以传承与发展。如今,创新之重任就落在以李小荣教授为领军的新一代学人肩上。这个团队的合作历史,历经三代学人的薪火相传,贯穿着三十余载的学术脉络。”相信它将绵延更长的学脉。文学院“六代师生贺校庆”正是我校学术积累与传承的体现,完美诠释了俗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内涵。正如我校校歌唱道:“百年学府,弦歌传唱……”
(校报记者王怡琳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