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病理事业半个多世纪88岁高龄任坚守临床一线

8岁高龄的他仍坚守临床一线 致力于病理事业半个多世纪

 

(通讯员 曾婧琦)“我每天的生活过得很单调,就这样混了大半辈子”,但正是眼前的这位谦虚地说着自己“混了大半辈子”的八旬老人陈渊源,开启了福建泉州地区的病理学领域,并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专注于病理学专业,至今仍坚守临床一线。近期,他被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评为“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福建省仅8名医者获评。

 

六十载坚守 如今仍热心病理事业

今年88岁高龄的陈渊源,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的首任科室主任,服务临床60余年,如今每周二、周五上午他都还骑着自行车来医院上班,发挥余热,阅片诊断,查阅文献和专著,指导年轻医师,参与科室疑难病理会诊。

科室里的人都十分敬重陈老,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创科元老,更多的是因为在这个医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年过八旬的他仍坚持读书。陈老总是笑呵呵地说,“在家发呆也是一天,翻翻书或来医院看看标本切片也是一天,还能顺便动动脑”。

记者采访时,陈老正在一边翻书,一边查看显微镜下标本细胞的形态。陈老说:“现在年纪大了,记不住那么多新知识,我就边看标本边查阅书籍,这样读到的知识也会记得牢些”。在陈老正在看的那本书上,有许多用红色铅笔划上的方框和线条以便记忆,认真程度一点儿也不输正备考的学生们。此外,无论是科室的架子上,还是诊桌上,一部部厚重的病理学典籍叠起来都快高过检验仪器。

 

与时俱进 网络学习病理前沿知识

知识日新月异,陈老也与时俱进,除了阅读书籍,陈老如今还学会了网上上课。每当有网络直播的课程,他总是准时提前坐在电脑前等待开课,学习病理学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陈老家里的陈设相当简单,两间房间里都立着巨大的书橱,陈列着满满的病理学专著,书橱旁边的写字台上面同样堆放着各类病理诊断书籍。

陈老认为买书、读书的事不能马虎,“我的钱大多都用来购买病理学相关著作,一本一两千元是常事,这方面钱不能省,这些国内外专著能充实我的头脑,让我用这些知识为社会多做点事。当病人经过我的诊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得到及时的救治时,我感到特别的欣慰。”

但陈老的书不止这些,“现在有了电脑很方便,我电脑里面的书比实体书更多”,陈老腼腆地笑道。

 

从无到有 开拓泉州病理事业

病理学是一个对普通人而言较为陌生、但却至关重要的领域。人们生病就医,身体的器官、组织、细胞或体液样本送到病理科,病理医生应用病理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做出疾病的诊断,为临床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提供重要依据。病理医生因其工作、病理报告每天回答临床医师的问题,在国外被称为"医生的医生"。

而这个医学界准确性、权威性堪称"金标准"的病理诊断学,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泉州仍是空白,当时,泉州的一些病理标本需送到福州会诊,来回半个多月,往往延误治疗,给病人带来极大不便。

在这样的背景下,1958年初,在福州进修一年多后的陈渊源回到泉州,创建了首个病理科,开启了泉州的病理事业。

陈老回忆,1955年,当时26岁的他刚从福建医学院(今福建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进入晋江专区第二医院(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工作,起初,他是一名外科医生。“当时医院主要是外科、妇产科和五官科,以外科为主的医院没有自己的病理科十分不便”,进修回泉创建病理科时,卫生部门和医院都予以了很大的支持。

泉州有了自己的病理科后,许多其他医院都送来标本。创立初期,“工作在楼上,住在楼下”这是陈老当时的状态,整个科室医师连技术人员只有3个,接收的标本越来越多,他干脆吃住都在医院,常常连周末也搭进去。

 

细心诊断 精益求精

“诸葛一生多谨慎,细断军情夸神人。生死病痛是大事,常学诸葛判病情”,此诗也代表了陈渊源半世纪行医工作的态度。

一次,有位来自晋江的患者的标本,陈渊源凭借扎实的组织细胞形态知识诊断病人有患早期食道癌的可能,但病人家属对诊断结果不放心,又将病人带去北京检查诊断,结论与陈老的诊断一致。陈老工作的认真细致有口皆碑。

病理医生几乎是全科医生,身体各个器官的疾病都要了解,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丰富的经验。为此陈老几十年如一日,白天参与临床诊断,晚上钻研医学文献,丝毫不敢倦怠。在病人眼里,“他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医生,亲切细心”;在同事眼里,“他是经验丰富的专家,勤奋严谨”。

这就是陈渊源,一位致力于病理研究长达半个多世纪,如今仍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专家。

人物名片

陈渊源,主任医师。1955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今福医大)医疗系,1958年入晋江专区第二医院(今福医二院)建立病理科从事病理检验工作,成为第一个在泉州地区开展病理诊断工作的人,曾任病理科主任。擅长临床各科病理组织学诊断及细胞学诊断,特别是食管及胃疾病病理诊断。

 


图片列表:

PDF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