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边疆勘探一线 书写无悔奉献人生

— —访“最美临川人”东华理工大学周义朋博士

       

扎根边疆勘探一线 书写无悔奉献人生

— —访“最美临川人”东华理工大学周义朋博士

       周义朋,男,1974年9月出生,江西九江人。2007年7月,东华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2015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学博士学位(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任铀资源勘查与开发协同创新中心铀矿冶与环境研究所所长。2014年开始,作为协同创新中心科技骨干赴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挂职锻炼,受聘该公司地浸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

       5月23日上午,我们通过电话的方式与远在新疆做科研工作的周义朋博士取得了联系,博士抽出时间接受了我们简短的电话采访。周义朋博士04年到东华理工攻读研究生,当时恰好赶上一个关于铀矿地浸的研发项目,工作是在新疆吐鲁番的荒漠里面进行的,环境很艰难,但却是从那时开始他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兴趣,后来的十年间陆陆续续经历过一些戈壁滩的试验,从来没有间断过,再加上学校也很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这使他一直将科研坚持到今日。


坚定理想 不忘初心


       长期在野外工作的他却从未有过放弃的想法,从小在农村长大,早已把吃苦当作习惯。他说,他的导师熊福进,已经70多岁,还和他们在新疆一起呆了四十多天,让大家特别感动,后来导师建议他留校,正是老师对他的栽培才让他走到今天。也是熊福进老师的言传身教,告诉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所付出,无论结果怎么样,只要在过程中踏踏实实去做,把心静下来自然会得到好的结果。他常年在这里工作,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另一个原因也是他们对学校的认可。这十几年也有很多高校也在这里做项目,却没有像东华理工一样长期扎根在这里的。周义朋的科研项目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让他拥有一个坚强的后盾。


不畏艰险 不惧牺牲


       为开展野外试验,周义朋曾深入新疆吐哈盆地戈壁腹地。那里夏季地表温度可达60~70℃,冬季气温则可低至-20~-30℃,一年四季罕见降水,沙尘暴肆虐。条件虽然艰苦,但他依然坚定信念,十多年如一日,从未退缩,哪怕面临生命危险。一次,注液管在泵头的连接法兰被高水压冲开一道缝直接外喷水,周义朋冒着会触电身亡的危险去关掉电闸,他说其实当时并没有想那么

多,那时开发项目的时候快到冬天了,如果出现短暂的停顿,那么所有的管道就全部会冻掉,他们的实验就会直接瘫痪。他当时是在场研究生中最大的一个,所以不敢多想就下去关电闸。他事后回忆起这件事也感慨道,如果当时他有所犹豫的话,整个实验就会废掉,所以他从未后悔当初的决定。


舍己为公 无私奉献


       为了核能项目的顺利进行,周义朋博士舍小家顾大家,多次春节都未能回家。平均每年野外工作时间在9个月以上,最长11个半月都没能与家人见上一面。当记者敬佩他舍己为公时,他却说,这是每个人都要去面对的。当初选择在这里做科研,也是因为学校很难派出熟悉这个环境的人,如果他要离开,这些工作就没有人接手,实验也会被搁置。总是想着做完这些工作就回家,但没想到却一拖再拖。他说他的工作能一直顺利进行最感谢的就是他的家人,女儿小时候总是不情愿他去野外工作,现在长大了,也逐渐理解自己了。而他受到的最大的支持是来自他的妻子,妻子为了支持他的项目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全职照顾家庭,这

让他非常感动。他说如果没有家人们的支持,他也不能有今天的成果,所以他十分感谢家人们能够理解他的用心,并且默默在背后支持他十几年。


      采访结束时,周义朋博士也很热心地与我们分享了一些经验和鼓励:“创新恰恰是来自于实验,如果你不是足够了解的话就谈不上创新,明白那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多去实践才能够从中提取新的想法观点。如果脱离实践的话,我们仅有些老师在理论上的势,而实践中却缺乏新的想法。”他还建议大学生要提高自身全面的能力,在野外工作需要的不仅是学术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生活上的能力。 (文/学生记者 周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