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根对土壤的情谊 记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廖红同志
在福建有这样一位研究根系的老师,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助力扶贫攻坚,在教学科研的岗位上展现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她就是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廖红教授。
书写大爱情怀
廖红教授从事根系生物学研究迄今已逾26年。在就读研究生时,她就坚定了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的信念。每当她跟随导师来到田野,一望无际的碧绿庄稼令她心花怒放,那时候她全力指导农民有针对性地施肥,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方式和方法,想到能当一个有智慧并且能帮助他人的农民,内心充满喜悦。为了让自己热爱的学科不断发展,她不遗余力地支持同行及年轻学者的发展,毫无科研竞争的偏见;为了让卖水果的阿婆在寒冷的天气里早点收摊,廖红经常在下班时买走摊上的水果。她对农民、普通民众、对她的同行都怀有一份爱心。正如她所说,要做一个真正有用处的人,就得对他人、对社会有用。
她研究领域是根系生物学,主要研究的是大豆根系,与玉米、小麦等作物不同,大豆是土壤的朋友,有生物固氮的作用,她的研究让大豆根系潜力得到发挥,增加产量,同时保护土壤和环境。为了做好研究,廖红经常带着学生在田间忙碌,一个铺盖卷,一块塑料布,曾经是他们常备的行头。在最热的季节,为了避开正午的暑热,常常早上五点半就要下地。晚上回到寄住的农民家,女生们经常累得一顿能吃三大碗饭。她的实验室经常都是灯火通明的,除田野劳作外,每天都可以在那里看到她的身影,夙兴夜寐的辛勤耕耘,在科研高峰上她不断攀登,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美国McKnight国际合作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如PNAS、科学通报等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70多篇,H指数为28,SCI引用次数超过2200);获得国家专利10个,出版专著3部;构建了国际首个基于田间实验数据的大豆磷效率遗传图谱,创制了国际上首批通过根系改良提高磷效率的大豆新材料。杰出的科研工作使她获评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并被中国妇女杂志社评为2015年度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
当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方法务必人尽其才”,这是她一贯坚持的教育理念。作为学校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一级学科带头人,她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精心设计博硕士生培养方案,大幅增加教学实践学时,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开设了《生物学原理与应用》等课程,坚持与其他5名海峡联合研究院的“大牌”教授共同给本科生上课,开展分组实验室教学;与日本冈山大学马建锋教授一起全英文给硕士生共同授课《高级植物营养学》,让学生多与国际顶尖科研人员交流,努力增强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
在生活中,学生如果在做实验遇到不顺利,她都会像“知心姐姐”一样用乐观的心态引导学生,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廖老师在做课题过程中为我们年轻老师悉心指导,教导我们在做好科研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做好一名诚信严谨,有品性的科研人员。”做了廖红教授10年的学生,现在已是根系中心副教授孙丽莉老师如是说。目前,廖红教授培养的学生中有1位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位入选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位入选广东省杰出青年。
把金山银山留在广阔的土地中
“作为一名农林学科的党员科技工作者,为农业为农民做一点实事,是我份内的事情。”她认为,科研成果只有服务于农业和农民,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她参与育成大豆新品种4个,制定了热带亚热带红壤区豆科作物最佳养分管理措施,参与了这些品种在华南酸性红壤地区的推广示范工作,初步推广示范面积达10000亩,为华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2014年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三)。
茶叶是福建农业的支柱产业,来到福建后,她组织团队深入安溪、武夷山等茶产区进行调研,累计获得4万多个数据,调研过程中她发现农民考虑短期利益,过量施用肥料十分普遍,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土壤破坏,还会导致茶树易遭受病虫害和减产。为此,她深入田间地头,踏遍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与团队制定了高品质茶园土壤最适合养分范围,推广茶豆套作的绿色栽培模式,指导茶农进行豆科轮种、间种,促进优质高效生态茶园建设。每次下乡,廖红亲自拿锄头、挖沟、撒肥料、播大豆,教会并安排茶农科学种植,茶农都笑称她“拿锄头的女科学家”。2016年,安溪县龙涓乡举源有机茶500亩茶园生产基地进行的茶豆间作示范,不但提高了茶叶品质和产量,通过有效减少人工除草和农药费用,还节约成本近100万元,并优化了土壤环境,防范了水土流失。实实在在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茶农加入到新技术栽培的队伍中;为此,团队专门建立了微信群,更加便捷地为茶农提供技术服务。关于技术推广,廖红认为“整体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是示范带动,让茶农切实地感觉到现在与过去的变化,由示范户带动整个村子,形成星星之火的态势,逐步改变传统的茶树栽培方式。在不减少产量、提升质量的前提下,留住绿水青山。”因致力于从事福建茶园优质高效生态种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她领衔的团队入选全国农业杰出科研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廖红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共产党员,把党员的标准与立身、立业、立言、立德融合在一起,以一点一滴的行动诠释共产党员对于事业的追求,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为鲜红的党旗增添光彩,用勤勤恳恳和默默奉献践行入党时的神圣誓言。
图为廖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