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冰心 朱笔师魂
———访我校【优秀教师】曾慧萍老师
往事悠悠,昔日青丝成白发。曾慧萍老师谨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本分,在这三尺讲台,整整坚守了三十一个年头。在三十几年教学生涯中,曾在市教育局组织的首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评比中获得了"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荣誉称号;在2001年首批江西省普通话测试员培训班上获得了省级测试员资格;她的三笔字也获得了省师范处全优的评价。曾慧萍老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精神力量,人格魅力去渲染学生的心灵,铸造我校的品格和灵魂。
学高身正 恪尽职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曾慧萍老师说道。她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有备不完的课,同事们调侃她'都教了几十年了,还备什么课?'而她认为自己虽然无力学钱钟书、杨绛伉俪的身穿隐身衣,也无法在世俗的"蛇阱"中超然物外,潜心思考和写作,但她却尽自己全部力量做到最好。她始终谨记杨绛先生的教诲:"是什么料,充什么用"。
"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个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曾慧萍老师认为既然身为教师,就踏踏实实,力求做个称职的好教师。所以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她就树立了一个信念:用心上好每节课。只要一进课堂,所有的私心杂念会全部抛在外面,脑海里只留下学生。她会根据课堂的内容,听课的对象,上课的时间,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才华,还会积极的提出自己不同见解和疑惑。她的每节课堂都气氛活跃,却活而不乱,学生也都学有所得。
三十几年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把课上好是曾慧萍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这也是她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的重要前提。
学而不厌 诲而不倦"条件虽然艰苦,我们的教学却不能马虎。"曾慧萍老师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她勤练普通话。因为她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普通话讲的并不是很好。为了能在授课时给同学们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她便拿着一本字典,单独守在一个教室把自己'禁闭'起来。有时她也会遇到一些课外内容不是很熟悉,但她仍是不辞辛苦地找来各种教材进行比较甄别,重读并分析作品,还会在网上寻找各种资料以补充完善讲课内容。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捧着一颗心来",牢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本分,肯定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曾慧萍老师的职业准则。她用一腔热情置身于教育事业中,行走在教育道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曾慧萍老师是"天生的教师",她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教育之路,是一个称职的好教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她追求的境界。夜幕时分,办公室总会有一盏灯亮起,那是曾慧萍老师的办公桌。一灯如豆,四壁青辉,身在校园,胸怀天下。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身为世范,为人师表。师爱是理智和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但好的老师不仅仅是做好自己,更是可以教育出好的学生。
爱因斯坦曾说:"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教书这么多年,曾慧萍老师早已桃李满天下,也赢得了许多同学们尊重和敬爱。在早年教书的时候,有的学生基础很差,出现厌学情绪,曾慧萍老师便每天上课设法和学生谈谈知识的重要性,谈谈做人的道理,深入浅出地给他们授课。待毕业后,这些同学纷纷都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成就,感恩老师的教诲。有一名毕业后任教的同学,在一次讲课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第一时间就是感谢曾慧萍老师的教导并与老师分享喜悦。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同学与老师保持着联系。
在学校里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欢声笑语,在学习中给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辛勤耕耘。正因如此,同学们喜欢与曾慧萍老师交朋友,她是学生的良师,亦是益友。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在这物欲横飞的年代,她安于三尺讲台,甘守一方净土,在事业追求中实现自我价值。"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曾慧萍老师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真实写照。终换得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