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理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融合发展

开展“小学期” 培养学生提前做“准职业人”

今年7月份,在学校车辆系实验室里,学生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手上拿工具,认真地进行着轮胎拆装、轮胎动平衡等专业操作。学生陈燕表示,现在“小学期”是实操课,自己动手更切实际,而且跟以后工作更贴近,所以说肯定也学得更多。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准职业人”,如何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日益残酷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时机和方式很重要。2009年,泉理工在车辆工程系率先试点,启动暑期“小学期教学改革”。经逐年完善,现已全校推行。除了实操教学,还扩展了“企业专班、大项目实战、毕业作品设计、全员顶岗”等方式,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与“小学期”课程紧密结合,成效显著。

校长助理、科研处处长郭霏霏表示,“小学期”的开展,一是与其他学校实习的时间错开来,这样他们能获得比较好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另一个是让学生在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完成毕业设计和作品,他们在面试和求职的时候,能够有作品可以展示。

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学校将教学与实践融入地方特色,培养具有“晋江基因”的人才。连续7年在福建省就业评估中获评“优秀”,为晋江产业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许明源是2016级电子商务系学生,去年6月进入安踏电商部工作,在去年双十一当天他就取得了225万的业绩贡献,而他所带的团队也一直是排名前三的。他表示,在“小学期”就进入企业学习,提前进入企业的,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

如今,安踏集团电商的客服部已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来源于泉理工。而集团自去年与学校合作以来,凭借着入职学生的优秀表现,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加深。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在就业起步阶段就受到严格的训练,学到专业的知识技能和企业的规范管理,成为企业有用的人才,为他们的人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安踏集团电商客服部副总监傅少兰表示,电商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人员补缺是最大挑战。“小学期”的课程培训,对我们人员招聘环节有很大的帮助,很多学生一进来就可以直接当作老员工来工作了,这是互利共赢的合作。

学校党委书记林其天认为,学校应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产教融合非常重要。从产业来讲,从传统的服装鞋帽拓展到石油化工,到这几年的智能制造的产业需求,销售模式的变化等等,学校都有相对应教学改革来适应地方产业的需要,因而校企合作,契合度都很高。

产业伙伴型大学  服务地方发展需求

“小学期”仅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部分。自启动科研工作以来,学校历经五年建设,目前已建成9个市级以上的科研平台,以研以致用、以研促教、创行合一等方式逐渐形成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我们在成立科研创新项目的时候,都是有和地方的企业、行业来进行对接的。”校长助理、科研处处长郭霏霏表示,以地方的产业的需要,来制定学校科研创新的方向。

“通过这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让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晋江产业和企业的需要,能够做到培养出来的人去得了,去了就能用得上,用了还能留得住,留得住还能发展好,这是我们这几年下来,办学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今后办学的路子。”学校党委书记林其天说。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