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这块硬骨头

简短说明
《啃下这块硬骨头》以生动的叙事和细腻的笔触,真实记录了川东北气矿建设团队勇闯大巴山V型峡谷的攻坚故事。报道通过突击队员"搭人梯"下谷、59岁老将身先士卒等细节,展现了石油人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文章结构紧凑,既有惊险的现场描写,又有专业的技术支撑,将"绕行需2700万元"的经济账与"施工设计100%吻合"的技术成果巧妙结合,凸显了建设者的智慧与担当。 该新闻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峡谷穿越的微观案例,折射出我国能源建设的艰辛与成就。语言鲜活有力,场景感强,兼具故事性与专业性,是一篇展现新时代劳动者风貌的优质行业报道。

故事! 惊心动魄由此展开

 

古老的四川盆地,亿万年沧海桑田,地处川陕革命老区的大巴山,翠绿、清新、秀美,同时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在这片神奇富饶的群山深处,川东北气矿渡口河—七里北气田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大巴山群山勾连、地势险奇,虽然风景独好,但是对于油气田地面集输管线施工者来说,就是头疼的难题,特别是坡度较高的地形,堪称最为难啃的“硬骨头”。

在渡口河—七里北气田建设现场,就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深、超长V型谷。它的垂直高差380.37米,超过成都339电视塔的高度,坡线长度14.37公里,约14个标准足球场长度。峡谷还存在15处断崖式陡坡,多处陡坡角度接近90°,最长一处约60米,地表块石和局部危岩体较多,地形条件极其险峻,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极大。

绕道还是攻坚?

绕,将增加2700多万元的巨额建设成本;攻,可能面临半途而废的风险。

这道天堑,成为横亘在渡口河—七里北气田项目决策者面前的一只“拦路虎”。

“穿越V型峡谷,凿开气道,啃下这块硬骨头!”最终,项目部放弃了绕行方案,决定克服一切困难展开决战,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由此展开……

 

集结!9名突击队员出阵

 

清晨,小雨淅沥。

从渡口河—七里北气田营地驱车,沿盘山公路蜿蜒30分钟左右,就抵达了七里北1号井站集气支线建设现场。

下车后,步行一段泥泞的碎石路,就到了V型谷一侧最高点处。

这里已经安装了铁制防护栏,凭栏而望,峡谷内雾气翻腾、深不可测,陡坡、峭壁、乱石、杂草,目眩又心惊。因为昨夜的一场大雨,谷内明显有不少碎石滚落的痕迹。峡谷对面,被像牛奶一样化不开的云雾完全遮挡,增添了几分神秘和险峻。

“那天,我们就是从这条羊肠小道下去的。”回忆起首次勘踏V型深谷的情形,渡口河—七里北项目部集输工艺技术人员唐力记忆深刻。顺着他的指引,能看到一条不足半米宽的山路,两旁杂草丛生,道路盘旋向下,看不到尽头。

四个多月前,他和八个同事一起组成了一支突击队,决定与深谷来一次短兵相接。

这支突击队由川东北气矿相关负责人带队,队员中有负责施工安全、管线铺设、工程监理的技术能手,还有山地施工经验丰富、野外生存能力较强的“荒野达人”。

一切准备就绪,出发!

 

惊险!踩着肩膀下到谷底

 

那天下午3点左右,突击队一行走过一段荒芜的小道后,前面就再也没有路了。

完全原始的地貌,四处杂草丛生、乱石横亘,没有任何人烟。

从山顶往下看,深不见底、复杂无比的地貌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大家时而顺着藤蔓下滑,时而抓着树干攀越,时而用手指抠着坡壁一步步往下,深邃的峡谷里,一个个鲜艳的红衣身影,在岩壁和峡谷中穿梭向下,不时惊起树丛中的鸟儿,扑棱声久久回荡在谷内。

“印象中,有三四处几乎90度的陡坡,高达五六米,周遭没有搭手的地方,下去难度很高。”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突击小队成员刘智巍历历在目。他说,自己个子小,身手比较灵活,先是踩着手掌宽的坡壁慢慢滑下去,等站稳之后,后面的人踩着他的肩膀再一个个下来。好几处陡坡,都是通过这样“搭人梯”的方式互帮互助,才得以继续往下。

带着满身的杂草和泥土,花费近3个小时,一行人终于下到了谷底。

“下到谷底后,大家才发现原路返回不可能。”队员之一的陶科宇回忆,谷底是一条溪流的上游,溪流中全是磨盘大的乱石,两旁是陡峭的崖壁,完全没法再攀爬回去,只有顺着河流绕行回去。

谷底没有手机信号,大家看不到卫星地图,只能硬着头皮向前摸索。

清澈的溪水中,一行人踩着河中的石头行走、跳跃。在这片无人区行进了大概3个多小时,才慢慢走上了大路。

这时,天已经黑了下来,一看时间,已经接近晚上9点了。

 

欣慰!施工设计几乎完美

 

“我当初是为开发高含硫气田来到了川东北,我想给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圆满句号。”突击队员中,有一名59岁的老将黄继超。2019年,他主动请缨,加入了国内最高含硫整装气田自主开发建设的攻坚队伍。在踏勘途中,他身手敏捷,不仅丝毫不逊于年轻人,一路还不断给队员们加油鼓劲。

为什么一定要冒着风险进行实地踏勘呢?项目部副总工程师邱蜀峰给出了答案。他说,虽然之前通过卫星成像等技术扫描了V型谷,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但是为了做好每一步施工计划,预判每一个潜在风险,需要通过设计、施工、监理三家单位一起进行一次实地踏勘,才能完完全全掌握第一手资料,便于对各项数据进行微调,确保工程万无一失。

“实地踏勘很艰辛,但效果很好,更坚定了我们穿越V谷的信心。”邱蜀峰说,根据此次踏勘,编订了《“V”字型峡谷专项施工方案》。在140多天里,陆续投入30-38吨级挖掘机5台,目前已累计完成扫线1300米,修筑之字路2250米,各种高陡坡作业、双金属复合管焊接作业均很顺利,“所有施工与设计几乎达到100%吻合”。

在离开Q1-010现场时,山中的雨逐渐停息,工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有人巡检主被动防护网、监控设备;有人加固吨袋、浆砌石挡墙等,确保施工安全。未来,所有管线还将安装滑坡预警监测仪、光纤振动、声波检测等监测设备,实现全线数字化监控。

崖壁凿通道,天堑变通途。雨后的大巴山,阳光终于透过云层,云雾逐渐散去,V型峡谷的面貌逐渐清晰可辨。“自力更生,任何事情只有自己去干了心里才有底。”征服V谷是勇气,更是责任,是巴山石油人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