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说
校史剧带火校园新文化

近日,我校推出的原创大师系列剧《大师——游寿》,作为东北三省高校唯一入选第九届中国校园戏剧节的作品,喜获“第九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这是我校首次获得国家级校园戏剧最高荣誉。此项荣誉的获得不仅彰显了我校师生的艺术创作力,更是我校师生坚持弘扬师大历史文化深厚底蕴的深刻体现。
该剧以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游寿先生为原型,回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讲述了在任秋兰姐妹计划破坏文物室的危急关头,游寿先生以非凡的智慧与无畏的气魄应对这一危机,最终守住了文物、守护了历史的故事。在校史剧《大师——游寿》的精神润泽中,哈师大学子们也纷纷感叹:这正是大学生内心真正向往与需要的校园文化。
“活”在眼前的校史
文脉赓续、匠心而耕。《大师——游寿》似一幅跨越时空的画卷,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与生动的演绎方式,吸引着观众跟随着剧中游寿先生的叙述感受尘封已久的校史故事。剧中以文物为线索串起游寿先生近半个世纪的回忆,游寿先生通过介绍普贤菩萨像、拓片、鼎、散氏盘、司母戊鼎等文物知识,巧妙透彻地讲解了周初的社会阶层、赏赉制度的细节以及周代社会制度的微妙变化;通过讲述自己与陶其华、曾昭韡等人在解放前夕在保护文物工作中的故事,以及在中研院史语所与傅孟真、董彦堂等学术巨搫的合作交流等,激起了剧中学生任秋兰、任辛夷对文物的兴趣和她们对家国观念的升华,春风化雨般地感化了她们,也感化了所有的观众。该剧的成功演出,是哈师大师生从弘扬教育家精神到传承师道文化,再到践行师大行知精神的生动体现。从剧本的初步构想到最后的深情演绎,师生们携手并进,共同研磨。老师们以专业的素养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石,精心策划与指导;学生以强烈自豪感与信念感参与其中,主动寻访资料,深入了解游寿先生的生平与论述。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指导教师与青年学子完成故事再创作的过程,更是一次对校史的深度探索与发掘,更是一次穿越时空与前辈大师不断对话、学习的宝贵经历。
青春与历史的对白
激情四溢,强烈共鸣。《大师——游寿》的生动演出为台下的师范生们上演了一堂生动的“实践教育课”。剧中,面对任秋兰、任辛夷企图破坏文物室的冲动行为,游寿先生从一开始的“硬碰硬”,到抓住“教育”机会循循善诱,真正展现了古语所云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传道”为师者之第一要义。“道”是一种方向和指引,为人师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剧中,游寿先生用自己的言行生动诠释了何为“师者”,即在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温和而有力的方式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而通过对这一历史故事的生动演绎,也促使了台下的师范生们对“师道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更深刻地感知到成为一名“传授知识、引导成长、塑造未来”的未来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创新”为校园文化引入“活水”
形式新颖、内涵丰富。在如今的“短视频”时代,网络上传播的视频良莠不齐。而《大师——游寿》之所以能够“火出圈”,引发大学生们如此强烈的共鸣,其精髓在于该剧以生动创新的演绎方式重现了校园历史文化,结合了当下的“快节奏”,运用了多次转场等元素,将慢节奏的校园文化,细致但不乏味地传输给学生们。我们从中也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向往的不是千篇一律的低质视频,而是符合当下审美的创新型文化作品,向往的是历史底蕴深厚、有教育性但又有参与性、感染力强的校园文化作品。从行知青年讲坛,场场座无虚席,到“创意市集”人潮涌动,学子们让创意从师大校园中“走”出去,再到“师者之道--孙月池先生作品展”为学子们提供了“沉浸式”探索绘画灵感源泉的宝贵机会,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美育的力量……哈师大学子也在诸如此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汲取营养,蓬勃生长。
师大学子身处积极向上、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其独特的魅力。校园文化作为师大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激励着师生不断砥砺前行。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师大人投入到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共同书写师大校园文化的崭新篇章,让其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学生记者:满钰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