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七十载杏林春满 数代人薪火相传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的黑龙江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9月,黑龙江中医学院正式成立,学校逐步建立以中医药本科教学为主导的高等教育体系。1996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成为全国第六所更名为中医药大学的学校,并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伴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跨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在70年的峥嵘岁月里,几代龙中医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书写了黑龙江中医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篇章,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就辉煌的发展之路。学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重要职能,在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和进步。于2004年全国首批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2007年全国首家通过教育部本科中医学专业认证单位,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步入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学校。2018年、2022年两次获批成为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进入“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时期。2021年获批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实现了几代龙中医人的夙愿。2023年获批成为经方与现代中药融合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实现了高水平科研平台新突破。经近七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具有较高教学、科研、医疗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结硕果立德树人育英才高校是汇聚人才的高地,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方位育人”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为根本,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为祖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有用之才。
学校下设16个学院、12个附属医院(4个直属)、1个中医药研究院、1个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院、31个教学医院和78个实习基地,有各层次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设有27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理、工、管等多个学科门类。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2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重点学科、15个省级重点学科;有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国家精品课程、8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22门省精品课程。
学校积极整合中医药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创新,学校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中药学、药物制剂和针灸推拿学)和首批第二类特色专业(中医学)建设点。中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教育部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10个本科专业评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十五”以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5项。
生源优质化程度持续提升,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进入同类院校第一方阵。学校培养的博士撰写的学位论文分别于2008年和2012年获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大力推进全省中医规培基地带教的管理水平,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理论考核通过率91%、年度业务水平测试中平均成绩全国第一。学校成功获批成为“遗体捐献接受机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顺利通过教育部阶段性评估考察,并作为全省5个医学类国家级示范中心唯一典型案例推荐教育部。质量文化建设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入选首批全国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案例,获评全国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学校获批第七届中药学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单位,连续两届获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成为全省唯一获聘教指委主任委员单位的省属本科高校。2017年,学校成为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A+”学科的三所中医药院校之一,入选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大学。2021年,获首届国家级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一等奖1部、二等奖1部。2023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各1项。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在校友会2024年中国中医药类大学排名榜中位居第六。
(下转3版)
-----------------转版-----------------
(上接 1 版)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认真贯彻落实 《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 60 条》, 大力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教学水平、 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建立了一支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 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享受国家及省政府部门特殊津贴专家,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 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等优秀人才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有 1个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3个国家教学团队、 5 个省级教学团队,国家 级课 程思 政 建设 教 学 团 队 1 个、省级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 9 个, 20个省领军人才梯队, 7 个省教育部门科技创新团队。 2014 年, 段富津教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部门共同评选为第二届 “国医大师”。 2022年, 孙申田教授荣获第四届 “国医大师” 称号。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习近平 2024 年 1 月 31 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 新动能, 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学校科研创新带来了更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 提供了更多的前沿技术需求。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市场为导向, 以人才为核心, 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 以重大、 重点项目为突破口, 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着力提高基础研究能力, 着力促进各学科协调、 均衡发展, 着力合理配置科技资源, 着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全面推进学校创新体系建设, 实现科技发展的战略性跨越。
学 校 现有 全 国 重 点 实 验 室 1 个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1 个、 重点实验室 1 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中心 1个、 重点研究室 3 个、 三级实验室 10个; 有黑龙江省工程中心 1 个、 重点实 验 室 11 个 、 临 床 医 学 研 究 中 心 4个、 普通 高等 学 校重 点 实 验 室 5 个、校企合作工程技术中心 2 个; 有科技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1 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1 个, 黑龙江省科 技创新 平台 1个。
学校积极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及创新药物研究, 重点开展中药应用技术研究, 以及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研究, 培育出一批高层次、 高水平国家重大项目和高水平研究成果, 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中药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在方剂配伍规律、 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和中医药治疗内科、 妇科、 肾病等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024 年, 学校与黑龙江省科技厅合作, 设立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 围绕我省生物经济领域重大科学问题, 以中医学、 中药学为重点研究方向, 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2004 年以来, 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3000 余项。 作为国家 “973 计划” 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 先后获得国家 “973” 项目及课题 5 项、“863” 项目 1 项、 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 15 项、 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项目 4 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9 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8 项。 获得各级各类科学技术奖励 1996 项, 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8 项。 2022 年, 学校加快推进 “新医科” 建设和 “医工融合”发 展, 获 批龙 江现 代 中药 产 业 学 院。2023 年, 学校作为实验室主任单位参与组建的 “经方与现代中药融合创新”实验室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 实现了学校历史性突破。发挥中医药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黑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之一,学校附属医院始终不渝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 “简、 便、 验、 廉” 的优质中医药服务, 开设中医日间病房、 便民服务诊室、 午间门诊、 夜诊, 开通互联网医院线上医疗服务, 在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做出了基础性的重要贡献, 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
学校四所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床位5300 余张, 有国家重点专科 29 个、 省级 重 点 专科 专 病 41 个 , 年 均 门 诊 量150 万人次, 树立了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旗帜。 学校附属第一医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护理学院) 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 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国家重大疫情中西医结合救治基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住院医师、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附属第二医院 (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推拿学院、 康复医学院) 是黑龙江省首家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定的中医院, 为全国首批现代化中医院建设单位。 附属第三医院 (第三临床医学院) 原隶属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2018 年 12 月转隶, 2022 年9 月医院转型升级为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 附属第四医院 (第四临床医学院、黑龙江省康复医院) 原隶属黑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 2019 年 6 月转隶, 是集公益性、 综合性、 示范性职能为一体的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 正在着力打造以康复特色为引领的新型现代化中医医院。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撑。 学校创建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 并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证, 成为全省首个也是仅有的一 个 GLP 实 验 室 , 以 新 药 研 发 为 基础, 按照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的运行模式, 完成了 200 多项药物安全性评价试验。 目前, 已与省内外 40余家科研单位、 大专院校以及医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药品、 食品安全性评价研究合作关系, 提供了安全性评价和药效学研究服务和技术支持, 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立黑龙江省中药材 GAP 研究中心, 牵头组织实施了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黑龙江省普查工作, 完成黑龙江省 76个县 (市、 区) 的野生资源、 栽培情况、 传统用药知识搜集整理及全省中药 原料药 质量 监测 及 技术 服 务 工 作,并对全省中药资源情况进行汇总, 编写中药资源大典黑龙江卷等材料。
作为 “省医药工业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 牵头单位, 学校持续推进校政企合作,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与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 省体育局、 省司法厅、 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 七台 河市人 民政 府、 伊 春市 人 民 政 府、黑龙江珍草堂药业有限公司、 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全方位战略合作, 持续加强校、 政、 企合作平台建设, 与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黑龙江北药研究院, 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建成了占地 100万平方米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清河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以清河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为核心, 规划建设的 “中国北药园” 项目, 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 为进 一步 深化科 技 成 果 使用 权 、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 学校制定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管理办法》, 修订完善 《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 赋予科研人员 100%的科技成果所有权及处置权,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学校充分整合社会资 源、 企业资源、 校友资源, 为学生拓宽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渠道, 稳步推进实习就业基地建设。 目前, 学校已与哈药集团、哈尔滨敷尔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江苏扬子江中药有限公司等近 70 家省内外医药类企事业单位开展共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工作。 学校与哈尔滨市骨伤科医院合办的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与哈尔滨市三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办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成功获批黑龙江省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 还先后与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 牡丹江市中医医院等近 20 家单位合作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彰显龙中医特色承担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学校作为省内仅有的 高等中医药院校, 自觉承担起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职能, 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学校创建与 “一流大学” 相匹配的 “一流党建” 品牌, 强化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实施领航、 铸魂、 强基、 清风 “四大工程”, 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的力度、 深度、 广度、 效度。 积极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 从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 积极加强以 “中医药文化” 为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 精心打造 “龙江中 医 讲 坛 ”“ 中 俄 生 物 医 药 论 坛 ”“中医药文化讲坛”“名医讲坛”“校友讲坛”“ 中医药青年论坛” 等学术文化品牌, 为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内在动力和文化支撑。 以创建文明校园为载体, 以争创全国文明校园为目标, 积极开展校园群众性文明建设活 动, 已 形成 学校鲜 明 的 育 人特 色 ,2014 年 至 2020 年 学 校 连 续 3 次 获 评“全国文明单位”。
2016 年, 学校获批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依托黑龙江中医药博物馆、 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校史馆、 高仲山纪念馆、 韩百灵纪念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 挖掘祖国传统医药文化和龙江中医药历史积淀 , 持 续 推 动 中 医 药 文 化 创 造 性 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不断扩大学校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进一步丰富 “黑土文化” 内涵, 为黑龙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做出中医药人特有的贡献, 让文化建设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为社会服务, 并继续加强国际交流, 推动中医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黑龙江中医药博物馆是 学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播中 医药文 化、 普及中 医 药 科 学知 识 、开展中医药实践教学、 助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博物馆 建 成 于 2018 年 , 总面 积 5013 平 方米, 由中国医学史展厅、 龙江医学史展厅、 校史展厅、 中药标本展厅、 中医药文化体验厅五个展厅组成。 自建成以来, 定期开展公众开放日、 科普活动日、 中小学研学实践、 中医药文化 进 校 园 、 接 待 来 华 团 组 等 活 动 。2018 年 至 2023 年 博 物 馆 线 下 参 观23503 人 , 线 上 浏 览 138625 次 。 2020年 获 全 国 先 进 中 医 药 博 物 馆 称 号 、2022 年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2013 年初, 黑龙江省龙江医派研究会获得省民政部门批准成立, 成为全 国 首 家 省 级 中 医 学 术 流 派 社 团 组织。 2016 年, 龙江医派入选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为黑龙江的重要地理文化标识; 打造 “龙江医派 ” 等 龙 江 中 医 药 文 化 品 牌 被 写 入2021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的地方性法规《黑龙江省中医药条例》, 为今后一段时期 内黑龙 江中 医 药 建设 指 明 路 径 ,成为 一大亮 点 。 建 立二 级 分 会 7 个 、示范门诊 6 个、 二级工作站共 84 家,成为首个在海外建立工作站的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扩大海外影响力推动中医药 “走出去”2019 年,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 作 作 出 重 要 指 示 , 坚 持 中 西 医 并重, 推动中 医药 和 西 医药 相 互 补 充 、协调发展, 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学校致力于开放式、 国际化办学,聚 焦 全 球 视 野 , 构 筑 教 育 向 北 开 放“新高地”。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文化 “走出去”。 学校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历教育资格, 是教育部首批批准招收来华留学生院校之一, 已同世界上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06 个机构, 开展国际合作 181 项,接受各类来访学者 1000 多人次, 培养各 类 留 学 生 6000 余 人 。 学 校 承 建 的“中国-中东欧中医药中心 (匈牙利)”连续九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 作 专 项 , 是 国 家 发 改 委 中 匈 共 建“一带一路” 优先合作项目; 学校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合作创办全球首家传统医学研究院; 学校匈牙利境外办学项目, 是匈牙利第一所开展中医学历教育的院校, 推动了 《匈牙利中医药立法实施细则》 的出台, 使匈牙利成为欧洲首个中医药全面立法的国家; 学校美国境外办学项目是全球首个在海外开设中药学学士学位课程的院校; 学校马来西亚境外办学项目开展中医本科学历教育已有 25 年, 培养本土中医药人才近千人。
学校多次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培养对俄中医药人才 1000 多人, 双方合作举办了 18届 “中俄生物医药论坛”, 并联合发起成立由中俄 70 余家机构组成的 “中俄中医药创新发展联盟”, 已成为中俄文化交流的品牌。
学校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合作创办伦敦中医孔子学院, 是全球第一所以中医为特色、 开展汉语言教育和中医养生文化推广的孔 子 学 院 。 2009 年 至 2013 年 , 伦 敦中医孔子学院连续五年获得 “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称号, 2014 年, 该院入选首批全球示范孔子学院。 目前, 伦敦中医孔子学院已在伦敦建立孔子课堂 20 所, 在英国 72 所中小学开设中医药文化及汉语课程, 成长为全球规模 最 大 、 全 面 发 展 的 综 合 性 孔 子 学院。
新时代、 新征程、 新的历史起点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全体师生正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 秉承 “勤奋、求真、 博采、 创新” 的校训精神, 团结一心, 奋发进取, 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有一定影响、 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大学而拼搏奋进!
(李和伟 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