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研院发布该院第九项国际标准填补行业空白 提供技术支持
近日,笔者从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获悉,天研院发布该院第九项国际标准——ISO 11626:2024《天然气 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用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硫化氢含量》。“新标准将为全球天然气质量控制提供更精确、更高效的方法,助力天然气行业健康发展。”该项技术研发牵头人,天研院检测所副所长沈琳介绍,作为国际上首个采用光谱法在线测定产品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的标准,该标准的发布填补了行业空白,为全球天然气质量控制和贸易提供了更加准确、高效的技术支持,对于构建天然气含硫化合物测定的国际标准体系、支撑天然气产品的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天然气 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用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硫化氢含量》国际标准研制工作依托于ISO/TC 193/SC 1/WG 24“硫与加臭剂分析”工作组,该工作组负责开展天然气中硫和加臭剂分析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于2017年顺利发布了国际标准ISO 20729:2017《天然气 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用紫外荧光法测天然气中总硫含量》。ISO 11626:2024是该工作组继ISO 20729:2017后又一项国际标准,提出了以紫外吸收光谱法进行天然气中的硫化氢的在线检测。该方法可对硫化氢的瞬时值进行高精度检测,具有检出限低、快速响应、适用范围大、可靠性高和维护量小的优点,弥补了国际领域天然气中低浓度硫化氢在线检测方法标准的缺失,有力支撑天然气净化过程和天然气长输管网中的产品质量控制。
该标准的诞生离不开天研院在天然气分析测试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和持续创新努力。自2019年起,天研院相关研究项目组深入了解天然气质量控制需求后启动科技研究项目,于2022年1月成功立项国际标准。为确保技术的精确性和适用性,项目组与国际专家紧密合作,多次召开国际工作组会议,积极回应专家们对紫外吸收光谱法在方法精确度、不确定度评估等方面提出的50多条宝贵意见。通过与国内外同行的紧密合作交流,项目组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国际标准。同时,项目组结合国内外视野,同步开展了紫外吸收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GB/T 11060.13-2023《天然气含硫化合物的测定第13部分:用紫外吸收法测定硫化氢含量》国家标准已于去年5月发布,实现了标准国际国内一体化,为集团公司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天研院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工作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坚持“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工作思路,不断提升科技成果凝练能力和标准化工作水平。去年,天研院成功获批设立石油天然气行业唯一的国家标准验证点,这是对天研院在天然气领域科研与标准化工作的充分肯定,标志着天研院在推动天然气行业技术进步和标准化发展方面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