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
在由井下作业公司制作的纪录片《甲子|时代之问》片尾,短短10秒镜头,飞速定格了60张笑脸。
提起这些笑脸镜头背后的故事,参与纪录片拍摄的党群工作部员工邓宇、任思渝和刘波有着说不完的回忆,“拍这张时,师傅还一脸严肃地说了句:‘你们准备好!我要开始笑了!’”
“这张是易师傅干完高空作业,下来一边抹汗,一边开怀大笑。”
“还有这张……”
他们曾在两个半月的时间,跨越四川、重庆、新疆多地,以影像的形式完成了一次关于油气的岁月追问。
片尾这60张笑脸照片,本是无心插柳的花絮,现在来看,却成为作业现场的红工衣们最为生动特别的记录。
这些照片是怎么抓拍的?
“等4个小时,拍10分钟!”党群工作部的员工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这张指挥中心双人并排而坐的合影,是任思渝在和他们交流拍摄内容时随手按下的快门,也是60张笑脸照片的起源。那时,正值深秋,作为《甲子|时代之问》纪录片现场拍摄的第一站,位于遂宁的酸化作业现场迎来了一场航拍。
那天的6时30分,拍摄小分队就抵达了井场。然而天公不作美,因为淅淅沥沥的小雨,现场7时30分才开始施工。
等待的时间里,任思渝就在指挥中心和现场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希望能找到见缝插针的拍摄时机。因为当日施工结束后,该井负责施工的井下作业遂宁分公司压裂队伍就要立刻完成设备离场,直接转到下一口井执行新的施工任务。
4个小时的等待后,天空放晴,正赶上施工中的巡检时间,无人机迅速起飞,10分钟的拍摄一气呵成。
指挥中心的合照上,大家的笑容特别的真诚质朴,这让摄影小分队开始琢磨起要不要在每个地方都拍一拍大家的笑容。
在另一处拍摄现场的库房里,一位老师傅正通过控制面板采录信息。时值深夜,压裂设备间有灯光扫过……随着纪录片拍摄进入中景和特写取景阶段,镜头更加贴近作业现场,时间也在一点一滴地流逝。
在大安1H32平台,进入镜头的是来自井下作业遂宁分公司的徐文平。徐师傅左手对讲机,右手触控笔,不时操作着手中的触控面板,同时对着对讲机不时和现场人员快速沟通,游刃有余。在镜头的高清特写下,徐师傅的额头上慢慢渗出了大滴的汗珠,大家才意识到自己的红工衣早已汗透。徐师傅放下对讲机的瞬间,我们的快门也同时按下。照片里,定格下即将退休的徐师傅局促憨厚的笑容。
在蓬深11井,我们面临着连续油管作业的复杂拍摄。因为连续油管作业常有登高操作,五点式安全绳成了作业队伍井口班的员工们必不可少的“护身衣”。在拍摄完高处作业的瞬间,身系五点式安全绳的易桃师傅蓦然回首,也在相机的快门里留下了动人的微笑。
而对来自井下作业泸州分公司的陈光玉师傅的拍摄,则是镜头之外的惊喜。那天,我们拍完夜间镜头后,拍摄小分队已经形成了“多走走、多观察,再拍点花絮”的习惯。推开一扇休息室的门,桌前的陈光玉师傅一下抬头,身前是技能鉴定考试的专业书。“咔嚓”一声,一张关于他“偷偷努力”的精彩好图就这样被镜头记录下。
“咔嚓”“咔嚓”,随着快门的按下,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也被记录了下来。然而面对陌生的镜头,有些师傅总是特别拘谨。来自井下作业公司安全监督站的叶旅佟更是其中代表。拍摄前,他甚至下意识地用手摸了摸脸,告诉我们:“准备好!我要开始笑了!”
在日常工作中,作为安全监督员,他需要时刻紧绷“安全弦”,神情也总是不可避免地严肃。但一旦绽放笑容,他便格外温暖。
白雪皑皑的天山下,井下作业新疆分公司的固井车队蜿蜒前行,穿过白杨林,路过盐碱地,不断向着井场前行。
拍摄新疆地区固井作业那天,拍摄小分队的成员任思渝、刘波往返路途用了6个小时。
直到施工结束,夕阳的余晖为作业现场披上了金色的外衣,一个老师傅听着耳机里传来的指令,防尘口罩也遮不住他对于“顺利干完活”的满意笑容。长焦镜头定格了这一瞬间,天山与老师傅的微笑相映生辉。
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回顾井下作业公司的心血力作《甲子|时代之问》时,这些笑容虽然仅在片尾10秒的时间里一闪而过,却成为井下人的生动记忆,由此所绽放的生命力,让人久久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