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欢:脚踏实地的发明达人
春节前夕,第三届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在成都召开,一大批“高精尖”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其中,一项“岩心径向电阻率测试方法与装置”展示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它成功解决了电阻率各向异性测试这一困扰地球物理工程师的技术难题,其延伸出的专利产品已经走向了国际舞台。而这项技术的第一发明人就是勘研院分析实验中心副主任何家欢。
直面困难挑重担
何家欢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2010年入职西南油气田公司,成为勘研院实验中心的一员。
在实验室的各项工作都与现场密不可分。含气量是判断页岩气是否经济可采的关键指标之一。在以往的工作中,无论严寒酷暑,测定该参数的实验需要24小时在机器轰鸣的井场记录数据。但苦干而低效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何家欢认为,科技人员更要用四两拨千斤的技术解决难题。
经过日日夜夜的反复琢磨和测试,何家欢和同事们与高校老师一起,利用光电非接触法原理设计出页岩含气量自动测试仪。这项应用推广的自动化设备获得了美国和欧洲的发明专利,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成为中国页岩气经济效益开发的助推器。此外,何家欢还牵头修订了我国现行行业标准《页岩含气量测定方法》,用技术创新解决生产问题也成为他日后工作的方向。
着眼创新寻突破
当实验室有了新方向,何家欢和同事们也有了新目标。
各向异性是客观世界事物的一种普遍性质,却给油气领域广泛使用的电测井技术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按照传统方法,由于岩石的物理性质在平面上更好计算,科研人员需要将深埋数千米、重见天日的圆柱形岩心切割成方块状。但切割的也是“金边金角”,如果能够实现在圆柱形上直接计算其物理性质,将更加经济高效。这也成为何家欢面临的新挑战。
在何家欢家的书架上,放着很多油气田工程之外的专业书籍,研究没有思路的时候,他就翻一翻,放空一下,再找找灵感。日积月累中,有着顽强毅力和持久恒心的他把复变函数与电学理论结合在一起,发明了圆柱形岩心样品径向电阻率测试仪,不仅解决了各向异性电阻率实验测定难题,更推动技术从引进向输出转变。
截至今年2月,何家欢已申请国内外专利59项。作为中国石油“青年科技英才”培养对象,他先后获得西南油气田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科技工作者,以及四川省企业系统创新创效青年先锋和“四川工匠”称号,成果频出的背后是何家欢泡在实验室,用热爱、专注与坚持淬炼出的一颗匠心。而集专利、荣誉于一身的他依旧腼腆:“只要饱含热情、立足实际、创新创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所处行业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