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 有块自留地

沙漠中 有块自留地


□夏浪 谭诗凡 文/图

跨入金秋,塔里木盆地就绚烂多姿了起来:轮台县的胡杨林,树叶儿眼瞅着一天天变黄,这色调再逐渐加深,形成一片金色的“树海”,与淡黄的沙漠、青绿的塔里木河一起,装点着这个美好的秋天。

CPECC四川油建新疆分公司的轮南基地管理站,距胡杨林公园不足20公里,自轮南天然气深度处理工程乙烷回收工厂项目团队入驻后,这里相较以往热闹了许多。

这不,基地管理员乔荣华正端着一大盆自制的草饲料,忙碌在一圈栅栏围扎的鸭棚里,十多只家禽围着她,嘎嘎叫着争相夺食,乔荣华满脸笑容,乐在其中。

基地管理站负责人兰泉介绍道,除了鸭棚,大家还在沙漠中开垦了荒地,种上了黄瓜、茄子、西红柿、空心菜、豆角等蔬菜,足够自给自足。

为了跟上员工生活保障,在CPECC四川油建公司的厂站建设项目,营地里总少不了一块自留地,种点蔬菜,养点家禽,既绿色有机,保证营养健康,也控本降费,进一步保障好后勤供应。即使在新疆沙漠戈壁干旱少雨的环境中,仍有一抹绿色的生机,伴随着石油红,以顽强的生命力装点着沙漠黄,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博孜天然气处理厂营地,四川油建的工人们忙完厂区新增的工作量,正在忙着搬家。这块始建于2022年的营地,此时也完成了它的使命,几大笼鸡鸭鹅兔作为“拆迁户”,即将坐上工程车,转移到600公里外的独山子石化塔里木二期乙烯项目。在那儿,已经建好了它们的新家,可以直接“拎包入住”。

独山子石化塔里木二期乙烯项目的四川油建营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上库工业园区。

这是一片典型的盐碱地,一块块白色的盐霜,镶嵌在金色的沙海之中,远远望去犹如茫茫雪景。这是由于沙漠地下2-3米的卤水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盐分,水分蒸发后,盐分沉积在地表,便会形成硬壳状的盐碱层。

在5月份营区初建时,他们就商量着这块自留地的规划:新疆时令蔬菜很少,菜地要选一块盐碱最少的地方,才能确保收益;考虑到风沙问题,保温大棚也得筹备。鸡鸭鹅等家禽也必不可少,再挖上一口鱼塘,就形成了循环利用和立体养殖。

鱼塘约有一亩地大小,两米深,塘底铺上塑料布防止渗漏。四周建上了围栏,还上了锁,旁边备上了一件救生衣。里面放养着从市区买回来的鲫鱼、鲤鱼、草鱼等足足一吨鱼。

“为了冬季及时供应新鲜鱼类,就没有考虑鱼苗了,等来年开春再放养鱼苗,成活率也会高些。”厨师老唐笑着说。

鱼塘周围,是开垦出来的菜地。办公室负责人杨小光正在初具雏形的菜地边修整排水沟。深秋的沙漠中冷风阵阵,粉状细沙沾上他额头的汗渍,整个人看着有些灰头土脸的,可这仍然掩饰不住他脸上的笑意:“排水沟弄好后,就放水稀释土地里的盐分,这土多‘洗’几次,就可以种菜了。”

“沙漠里每一滴水都很珍贵。”项目安全总监刘建国说:“我们把洗漱洗衣洗菜后的废水统一收集净化,菜地用水都是生活废水净化后得来的,主打的就是一个循环利用。”

这个秋天,和田河等多个营地也都完成了工程建设使命,在拆迁、移交、废旧物资处置等控本降费的步骤实施中,一块块自留地多年浇灌的沃土里,换种上了白桦、沙柳等耐旱抗沙植物,自留地履行起了新的环保使命。

绚烂多姿的塔里木盆地,每一粒沙砾,都蕴藏着石油人无尽的时光与故事;而一块块自留地,随着石油人一起“逐油而居”,向阳而生,从荒凉走向另一片荒凉,播撒着石油人的汗水和希望,见证着石油人不懈奋斗的故事。

“来吧,尝尝自家产的咸鸭蛋。”杨小光一路小跑,递来一个滚烫的咸鸭蛋。我轻轻剥开,浓稠的金黄油脂霎时间突破雪白的蛋白,如浓稠的石油溢出沙漠中的盐碱地,溢满了我的眼帘,溢满了塔里木盆地的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