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颗中俄高校学生联合研制的微卫星在俄罗斯发射


本报讯 2024年11月5日当地时间8时18分,首颗由中俄高校联合研制的标准12U立方体卫星“阿斯图友谊号”微卫星在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东方航天发射场发射。

哈工大是“阿斯图友谊号”微卫星的中方牵头研制单位。该项目由哈工大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抓总研制,先后有约50名成员参与,超过60%的成员在参与项目时为本科生,卫星总师、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全部由学生担任。

“阿斯图友谊号”微卫星重约15.7千克,将主要用于微纳卫星新技术验证、业余无线电新技术试验与航天科普教育,是一项中俄双方大学生深入交流、携手合作的标志性成果。该卫星搭载阿穆尔国立大学等中俄工科大学联盟高校研制的试验载荷,承载着求知、智慧和友谊飞向太空。

在卫星发射现场,参与微卫星研制的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成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赵春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火箭搭载着自己亲手参与设计的卫星腾空升起。“大一时,出于对宇宙自然的好奇和对卫星设计的向往,我加入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大三时,我掌握了卫星结构设计的基本技能,作为结构分系统负责人加入‘阿斯图友谊号’微卫星设计团队。”赵春秋说,“今天能够与联合研制微卫星的俄罗斯学生一同见证‘阿斯图友谊号’微卫星发射,实现曾经‘星辰大海’的梦想,我特别激动。未来我也将矢志科研攻关,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作出贡献!”

“学校为我们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教师顾问团队和充分的试验条件、研制经费等,也给予学生团队在技术路线和指挥管理上充分的自主性。”“阿斯图友谊号”微卫星研制成员、航天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张冀鹞介绍。

发射现场,观礼卫星发射的思政实践团的哈工大师生畅谈感受,现场进行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实景“大思政课”。

“理解当代中国”授课教师、人文社科学部顾晓乐教授与同学们一起回顾了哈工大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其中。“创新是发展的关键。这些卫星就是我们哈工大人付诸实践的例子。我们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造技术、完善技术,不断突破人类知识的界限。”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哈工大人服务航天、为国铸重器的精神。”航天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张雅琦说,“我将脚踏实地、不懈奋斗,以实际行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中俄联合办学首届学生、数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李思成说:“在哈工大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亲眼看到、亲身体会了中俄的广泛合作。我们要继续加强学习,深化交流,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贡献青春力量!”

“作为首届小卫星班成员,大一时就有幸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礼神舟十二号发射,那时投身航天的种子就已经在我心中萌芽。”航天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李安康说,“看着同行的学弟学妹们,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我将努力为我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面向未来,哈工大将与俄罗斯高校继续深化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突出中俄合作办学特色,不断丰富中俄联合校园内涵,打造“留学哈工大”品牌,助推两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两国发展振兴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阚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