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模式赋能班组管理
“自推行‘阿米巴’管理模式以来,我们班组可谓如虎添翼,先后在修旧利废、改造创新方面大显身手,降低了生产运行成本。”7月18日,正在统计月度指标数据的输气管理处铜梁压气站站长吴非兴奋地向员工通报“战绩”:“短短3个月,我们‘阿米巴’班组较计划指标节约成本超百万元。”
4月初,输气管理处选定铜梁压气站、江津压气站作为成本型“阿米巴”管理模式试点站,全方位梳理站场近3年的生产、能耗、物耗等数据,掌握整体运行趋势和规律,科学制定经济运行考核指标,建立班组核算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全口径量化考核站场效益。
转眼间,“阿米巴”管理方案在输气管理处实行3个多月,成效已开始显现。
打好激励牌
输气管理处探索推行以企业价值观为引领、以团队经营为主要方式的“阿米巴”管理模式,实践赋权管理、降本增效、班组核算、考核激励系列举措,优化、细化站场员工的考核激励机制,实现奖惩分明,有效调动全员创效积极性。
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专班+现场小组”管理机制统筹推进下,各站结合自身实际,上下联动、横向协同,以健全组织架构、优化机制运行、创新人员配置、深化系统培训等为着力点,层层递进、直达根本,全面推进“阿米巴”管理模式试点实践。
江津、铜梁压气站面向全员开启“阿米巴”系列网络课程,“巴内”成员交流管理模式运用心得,共同探讨工作方法,现场剖析经营数据,全员“学阿米巴、懂阿米巴、用阿米巴”的氛围已然形成。“班组成员的想法在‘阿米巴’这个团队中得到重视和应用,团队合作、持续改进的气氛特别活跃。”铜梁压气站维修电工黄俊霏感叹道。
与此同时,两个压气站还坚持把“阿米巴”管理模式融入党支部建设中,在年度检修过程中破解疑难杂症、争做创效先锋。站场员工主动作为,逐渐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
算好效益账
压气站最大的生产成本是电费支出,压缩机组的增压成本控制是降本增效的重头戏。
采取“阿米巴”管理模式至今,江津压气站通过分析重庆市区域电价政策,针对重庆市尖峰平谷时间段电价的不同,采用“错峰填谷+动态无功补偿”方法,调整压缩机组运行工况,电费同比去年下降10.5%。依托项目建设,完成江津压气站光伏发电,投运太阳能光伏组件458块,目前已发电3万度,实现节能和环保效益双赢。
“我们通过加工空压机气水分离装置旋涡叶片来替代原厂配件,使用后发现强度更高,运行寿命更长。”铜梁压气站副站长熊浩边展示自加工的金属叶片边介绍,“采用开模定做的方式,还可以大幅降低设备装置的维修成本。”
“省出来的就是赚到的。”两个压气站将“阿米巴”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融入生产经营,融合现有的班组文化、经营工具、管理经验,“阿米巴”试点站员工考核奖励增幅明显,实现了多劳多得、多效多得。
用好赋能招
通过系统学习、扎实试点,输气管理处形成发展共识:“阿米巴”管理模式在压气站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能有效激活各生产运行单元,形成创效合力。
“为了更好地调动员工积极性,我们将13项指标管控分解落实专项负责人,再将指标分解到班组、细化到个人。”江津压气站副站长陈一心说,“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任务基准目标,实行奖励制度,站长还会定期组织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据了解,压气站在设置“巴长”基础上,又根据试点实际需要增设“副巴长”,在生产指挥、考核分配、经营建议等6项工作中做好管理和决策协助工作。
此外,输气管理处突破原有系统限制,构建“简便录入、一键核算”数据模型,形成以“单位时间价值”为主要内容的“阿米巴”战斗报表,确保实现单站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通过战斗报表,站场员工的算账意识显著增强,两个压气站每月综合成本节约率均超过5%。
通过“阿米巴”管理模式的推进运转,目前,各站员工已由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经营转变,一支主动经营、仔细算账、注重效益的高效经营团队正活跃在输气一线。
全员经营同频共振,建立完善长效机制,营造育才用才良好氛围。输气管理处“阿米巴”管理模式的高效运营,全面吹响了再创新、再推进、再增效的新征程号角,也为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画出了清晰的作战图。(作者:特约记者 郑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