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工种闯出大舞台
钻研电气自动化、机械和液压传动知识,他自费购买的书籍能用麻袋装;弄懂进口设备的说明书和操作界面,他自学掌握数百个外语工业词汇;为练就一双铁手掌,他在废弃主板上反复练习芯片或集成电路的焊接技术……
53岁的张义兵是输气管理处南充输气作业区的一名维修电工。数十年来,他从这个小工种岗位一步步走向西南油气田公司技能专家、成都工匠大舞台。唯一不协调的,是和他年龄不适配的满头白发。
麻袋装书籍
尽管过去了19年,南充输气作业区运维保障人员何严回忆起第一次结识张义兵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2005年夏,长乐输气站一台洛托克电动驱动阀门意外停摆。当时北干线正在智能清管,张义兵闻讯匆匆赶来,一套熟练的流程下来,很快处理了故障。
何严说,他不仅见识了张义兵的厉害,而且知道了工具箱里的秘密。小小工具箱,装满了张义兵自费购买的配件,还有历次维修后换下但还能用的配件。
如今,许多输气场站广泛应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生产效率不可同日而语。针对生产现场出现的电、气、液、机械各领域交叉渗透的智能型驱动器,仅有高中文凭的张义兵不服输的劲头被激发出来,他订阅了《电子报》《无线电》《单片机世界》,自费购买的专业书籍能用麻袋装。他整日遨游在电气自动化、机械和液压传动等知识海洋中,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
2019年10月前,川渝地区依靠中贵线下载天然气,缓解供气不足的矛盾。当年10月,磨溪—铜梁管道上载工程投运前夕,张义兵驻守在正在适应性改造的磨溪输气站,发现站上首次使用的超声波流量计不具备模拟信号传输功能,导致电动调节阀出现滞后现象。他立即优化参数设置,提出从控制算法入手,与厂家联合开发出一套系统,实现了磨溪站4条支路流量自动控制。
一套“组合拳”为实现川渝地区管网气源下载与上载的历史性反转,以及龙王庙来气“照单全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掌握数百个外语工业词汇
放眼望去,整洁的输气场站红黄管道错落有致,气流滋滋声行稳致远。
“站内BIFFI、洛托克等进口设备多。”张义兵说,不能满足于只会操作,更要弄懂其结构和原理,熟悉每个零部件的特性。
为了弄清外文说明书上的内容和操作界面,张义兵买来相关教材和字典,一个字母一个字母记忆,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攻克,短短几年,他竟掌握了数百个外语工业词汇,说明书和操作界面自此不再是“天书”。
2020年3月,兴隆输气站,艳阳高照。站上1号球阀电动执行机构出现不能远控的异常情况,厂家检查后建议换新。
张义兵翻阅说明书和操作界面,逐一检查主板电源板输出、远控电路板、接口电路板。6个多小时,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最后,他终于发现了问题源头——接口电路板密封件老化致水汽腐蚀,更换电路板后,设备焕发新容颜。
“封神”的技艺
让张义兵“封神”的技艺,是对电动执行器主板得心应手的调教。
以前,电动执行器只具备简单的开关功能。信息化改造以来,电动执行器装上了“大脑”,能实现远程控制和实时监控。
面对从未有过的挑战,张义兵踏上征服之路。他找来废旧电动执行器的主板反复揣摩。主板不大,电容部件就更小。他一手用镊子夹住电容,一手握住放大镜仔细观察,用淘来的专用工具进行焊接。张义兵说,焊点大了容易出现短路问题,严重的会烧毁主板。为了保持双手稳定,他手持热风枪和刀形烙铁,在废弃的主板上反复练习。
为了提高维修质效,张义兵购买各类电器元件反复试验。他小心焊接在主板上,紧接着到现场测试,效果不理想时又回到试验室分析原因,调整思路,随后又到现场测试。往返奔赴若干次,直到达成目标才罢休。
长期不懈的坚持让张义兵不仅练就了一双铁手掌,还做到了对电子元器件焊接温度的精准把控,实现对电动执行器主板“芯片级”维修。(作者:特约记者 范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