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用焊枪点亮匠心
2月18日傍晚,输气管理处成都管道抢险维修大队训练厂里,焊花飞舞、弧光闪烁。焊工王帅头戴防护罩,手持焊枪,正在进行日常训练。伴随着“呲呲”声,一道细密精良的焊缝完美成型。
工作30年,焊枪始终是王帅最亲密的伙伴。在他手中,焊枪是针,弧光是线,他就在这样的“一针一线”中点亮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做好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王帅如是说。
从一名技术工人成长为集团公司焊接技术专家、国际焊接检验师、国际DVS焊接指导教师、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再到获得“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工匠”荣誉,帅气的三级跳背后,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努力。
要学,就一定要学精
1991年,王帅刚进入油建技校焊接专业学习。在练兵场,他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平均每天要用掉200多根焊条。高强度的练习、长时间面对电焊弧光让他的眼睛红肿得像桃子。3年下来,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他考取了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焊工证,是那一届学生里唯一一个带证毕业的。
1994年,王帅参加工作。当时单位焊工稀缺,遇到抢险救急,常常依靠外援。企业需要专业焊工,他想把这份责任担起来。平焊、立焊、横焊、仰焊,王帅一项一项地学;站、仰、蹲、趴,他一招一式地练。短短1年时间,他从新人成长为夺得“1银3金”的新秀,站上集团公司和四川省技能竞赛的领奖台。
好的技能必须有强的理论支撑。那时的王帅报名参加自考,为了尽快拿到学分,他白天上班,晚上泡图书馆,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劲头,顺利取得成人自考专科文凭。2015年参加的国际焊接检验师考试含金量高,难度系数大,王帅定下心神,凭借扎实的理论实践知识名列前茅,顺利拿证。
要做,就一定要做实
2008年,山西兴县陕京二线天然气管道检修时,管道连头焊接出现难题,北京几个片区面临停气危机。王帅和同事连夜赶赴施工作业现场,发现是管口带磁导致无法焊接。王帅和同伴在多次试验后找准问题症结,针对性提出了解决方案。经过连续7天的抢修,终于顺利完工,确保北京奥运会期间安全平稳供气。
随着管道智能检测技术推广应用大幅增多,抢维修换管作业中遇到管口带磁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为避免磁场影响焊接质量,关于“输油(气)管道带磁焊接技术可行性研究”的科研项目提上日程,王帅带领团队研制出一种优化退磁的管道链式导磁工具,保证了在消磁不完全情况下的焊接质量,同步开发的带磁焊接操作方法成为国内首创。
“跨界联盟”解决共性问题,“专家号”破解生产瓶颈。王帅和同伴领衔“天然气管道及设备带压焊接修复的研究及运用”项目,提炼出多层引流盖板等十余种带压焊接修复技巧和方法,并在输气干线和站场阀室多次成功运用,避免停输放空损失上千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发出的新型注脂嘴实现在役球阀注脂通道的可控开闭,满足了带压状况下注脂嘴快速拆卸与维护以及止回阀堵塞问题,属国内首创,每年可产生200万至300万元的经济利润,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要教,就一定要教好
都说焊接专业“吃青春饭”,传承才最重要。为此,王帅组建了一个高技能人才团队,通过定向学习为队员量身定制职业规划。有了创新的学习模式,队员们放飞思想,大胆尝试,集体荣誉感飙升,眼界也更开阔了。
2019年,由王帅领衔的输气管道抢维修专家工作室正式成立,2021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这为他发挥传帮带作用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团队先后在国家级期刊及核心刊物发表技术论文47篇,编审著作8部,获奖创新成果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其中“带磁管道焊接链式导磁装置”等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上千万元……
工龄29年,党龄12年,王帅不断钻研,一点一点积攒着光和热,用满心热爱淬炼美丽焊花,用一腔赤诚书写责任担当。
(崔嘉 特约记者 郑剑雄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