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
影
2024-07-07
下雨天,最与充满历史文化厚重气息的“皮影小屋”相适配。一块幕布、几张木制桌椅、制作皮影的工具、放着曲谱的架子、摆放整齐的皮影小人儿……这是存在于皮影馆之内的所有物件。
我们的突然拜访打破了一位正在专心致志雕刻皮影的爷爷的宁静,爷爷走过来满心欢喜地问我是不是要看皮影。而后,幕布亮起,鲜活的皮影小人儿登上舞台,一场关于“影”的好戏开场了……
他叫刘守钦,今年79岁,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汉平原皮影戏”继承人。
皮影的制作程序繁冗,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才得以完成,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虽然爷爷的背因年迈而弯曲,脸上也早已爬满了皱纹,在拿手机发信息时,手会不自觉的抖动,但在左手扶住牛皮雕刻皮影,右手紧握雕刻刀具雕刻的过程中,却是稳稳当当、聚精会神的。
我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心里不由心生敬佩之情。
刘守钦爷爷停住了正在雕刻的手,与我们聊起了皮影的历史与传承。他说:“皮影戏是咱们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是咱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早在汉朝就有了它的雏形。那时候,人们用牛皮或羊皮雕刻成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然后在幕后用灯光照射,通过操纵这些皮影来表演故事。”他摆摆手里拿着的皮影,又向后方的白色幕布指去,继续说:“表演时,艺人们在亮子(行话)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我们作为传承者为的就是将这个非遗皮影戏传播出去,国家将皮影戏列为国家级非遗,为的就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保护皮影,让这个民间艺术不被流失。”
听刘爷爷叹了叹气:“来看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年轻人来看,连中年人都比较少了,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来看。”我为此不由得感到悲哀,感叹于许多像皮影戏一样的非遗文化逐渐被埋没,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其实现在来馆内看皮影戏的人少之又少,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爷爷和他的团队依旧坚持为他们免费演出,这是刘爷爷和他的团队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更是坚定着传承非遗文化的信念。
而后,我们移步到幕布后面,看到摆放整齐的皮影小人儿、装着皮影身子而一尘不染的匣子、成捆的竹竿安静的“躺在”角落里。看到这些栩栩如生的皮影人物,脑子里出现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画面:“大刀关羽,惊雷怒吼,取敌将首级……”浑厚的唱腔直钻入心扉,似流水般将历史画卷铺展开来,令人心旷神怡。端坐在皮影馆内,心头是满满的虔诚。
微微泛黄的幕布,一点灯,皮影驰骋其上,屏息聆听,大西北的苍劲中兼有长江滋育的柔美,娓娓道来。双手挑线,生、旦、净、丑无所不能,唱腔圆润、动听。老人端坐在台子正中,聚精会神,说、唱、念、做一丝不苟。
1945年出生,13岁时便拜师郑天元学唱皮影戏,从后台帮腔、打小锣到登台主唱,勤奋好学,历时5年,全面掌握皮影戏表演技能,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却默默坚守在传承皮影戏的位置上。
我惊叹于一个皮影从选材、雕刻到上色、组装,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传承人的智慧与心血,我惊叹于这门艺术的精湛和细腻,更敬佩于老者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刘爷爷向我们展示完这些各式各样的皮影后笑着对我们说:“我很高兴你们愿意走进皮影,并且对它产生兴趣。希望能有越来越来多的年轻血液注入非遗文化之中,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在传播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其实,传统文化不分地域与人群,它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创造和分享的快乐,它只为愉悦人们而生而己。如此想来,传统文化离我们也就不遥远了。
如今,借着融媒体正成为时代主流之势,刘爷爷所期许的在一步步成为可能。千万博主江寻千(九月)传播的高质量短视频,像是一扇窗,使得更多人窥见非遗的魅力并加入保护非遗的队伍之中的勇于尝试,踏实跟着非遗继承人学习手艺,并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非遗的魅力再到成为千年来确山打铁花的第七代传承人,这一路的成就不仅印证了她对非遗的热爱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初衷,还能带动观众一起喜爱上并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我想比铁花银树更浪漫的是,杨建军老师终其一生去完成一件事,复刻和传承这份文化。”
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也是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虽然今天,只有我们站在台下看着刘爷爷的表演,但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多的“我们”驻足欣赏皮影戏,愿意学习跟皮影戏一样的非遗文化,愿意传承非遗文化。
天晴了,夕阳肆意挥洒着它灿烂的光芒,将刘爷爷与皮影们的影子连带思绪一起拉得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