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为业 素质为重 能力为本——产教融合的武昌职业学院新模式观察
“一个月4000元至5000元补贴,我已经熟练掌握铣床操作的所有工艺。”武昌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三的学生余烨,既是一名学生,也是一名校办工厂的实习铣工。
学生如何成为在岗实习的工人?从“学业”到“企业”,学生们有何真实感受?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近日走进了武昌职业学院高端制造产业孵化园。园区内学校全资注册的湖北中镶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车间里有着明确的功能分区:校办工厂工程师课堂授课区、数学平台仿真学习区、生产车间跟岗学习区。
“学生在园区从授课到仿真学习再到跟岗学习,‘三步走’的培养路径,让学生们能在校办工厂里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融合,探索搭建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平台。”武昌职业学院高端装备智造学院院长汪洋告诉记者,11月22日,随着高端装备智造学院产教融合学院揭牌,余烨等20名学生成为校办工厂里首批正式全职大学生。
在操作台前,余烨熟练地根据图纸操作铣床加工航天零部件并进行数据校正。他告诉记者,在这里生产的不是简单的零配件,要把误差控制在纳米级别,这需要非常细致地操作。在学校里就能掌握当前国内机械加工领域市场上种类最全最高端的设备类型,毕业后不愁找工作。
干净的车间现场,还有来自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大二学生们在厂区以师带徒的形式跟岗、脱产学习。汪洋说,学院覆盖相关专业所有学生,分学期在车间里完成实训教学。部分大二学生经过选拔进入脱产学习,除了获得相应学分还能获得每月平均4000元的生活补贴。
从课堂教室的“座位”到校办工厂的“工位”,不仅是教学方式之变,更是产教融合的关键探索一招。
“产业是学校校办工厂,教育的是学校的学生,我们一定会用心培养人才,结合市场规律探索真正成熟的产教融合,不是做简单的盆景和样板。”汪洋告诉记者,实训基地内现有加工车间20000余平米 ,拥有各类生产、检验、先进设备设施100余台套,专任教师、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管理人员均有长期高端精密制造领域的从业经验。
湖北中镶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是全资注册的校办企业,负责人胡田秀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专业导师,他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开讲导论课,并指导该专业学生本学期在公司的实训课程。
如今,湖北中镶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稳定提升,与中国船舶、航天科工等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联系。还有另外两家签约合作入驻的精密制造企业,为学生们带来产学实践的新体验。让学生真正有专业知识可学、有设备可操作,开阔学生的视野,早日成为专业技能人才。
武昌职业学院副校长李利介绍说,学院还可以根据产业发展过程性调整课程设置,校办工厂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通过提供实习实训基地,派遣岗位工程师授课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行业现状和前沿技术了解。“向企业借智、借力、联合区企三方,共建‘企业生产实训课’实践教育基地,开创了‘企业学徒制’育人新局面。”李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