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须生活着 爱才有所附丽


“文学家鲁迅、思想家鲁迅,革命家鲁迅,但是你们听说过写爱情小说的鲁迅吗?今天我们要讲授的是鲁迅先生撰写的唯一一篇以青年人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伤逝》。”3 月 28 日,在藏龙岛校区格物楼 111 教室,来自公共课部的青年教师路斌为学生讲授了一堂生动鲜活、富有启迪的大学语文课。

《伤逝》 是鲁迅先生写作于 1925 年,讲述的是“五四运动”后,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两个人自由恋爱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和社会的冷眼同居在一起,最后终于因为涓生失业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等原因分手,子君随自己的父亲回乡后郁郁而死,涓生在悔恨中痛苦。

为了上好这堂课,路斌在课前进行了精心设计,他先从小说的基础知识讲起,引导学生加深对小说三要素的理解,再从鲁迅的情感经历讲起,过渡到小说主人公的塑造和鉴赏,最后引导学生对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进行分析,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布置微小说创作的课后作业。

在分析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原因时,路斌将《伤逝》中的子君,与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结局进行比较,展示不同时代的女性在面对爱情悲剧时的不同结局,一个因为失恋最后郁郁而终,一个重新开始,自立自强,开启新的生活。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分析与了解,路斌用两张柱状图“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女生比率”“全国女性就业人数”得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地位显著提升”这一结论,从而进一步分析造成《伤逝》悲剧的社会原因。

在分析完社会原因后,路斌自然地引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的“我国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努力,起到了‘半边天’的重要作用”“保障妇女权益必须上升为国家意志”等讲话融入课堂,让一节大学语文课瞬间变成了一堂思想政治课。

“我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传授知识、提升素养、塑造价值。”路斌告诉记者,在备课《伤逝》时,他就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出发,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发掘思政元素,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树立正确价值观。

优秀的课堂,必定与学生有着频繁的互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展示自己和分享感悟,路斌在此次课中充分运用了信息化技术,他凭借“微助教”平台,让学生签到,不仅提高了上课点名的效率,而且还能督促学生按时上课,避免代答,同时还可以在平台上提前制作好问题,在提问题时,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答题的机会,还可以快速地从学生答题中的关键词,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进行重点讲解分析。

青年大学生正是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刻。在讲到《伤逝》的创作背景时,路斌引入了鲁迅先生的两段婚姻,一个是父母之命,不得不娶的“送给母亲的礼物”朱安,一个是自由恋爱,精神高度契合的“真正的爱人许广平”,两任妻子,两种命运,通过对鲁迅先生两段婚姻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对许广平的评价:

“他的夫人绝不是他卧室里的一件安适的家具,她乃是他的共同工作者。在某些地方还是他的右手。离开她,他的生活便不可想象。”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路老师的课,总是把各种知识点顺其自然地融于其中,让我们觉得如沐春风的同时,又能让我们从课堂中学到知识,还能得到启发。”一名听完课的学生告诉本报记者,听完《伤逝》的课后,她深感庆幸,生长在新时代,有这么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在自由恋爱时,不用像子君一样遭受他人的轻视;可以在失恋后,不用像子君一样忍受冰霜一样的眼光;不用依附他人生活,能外出工作,享有独立的经济权,不用像子君被涓生嫌弃成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经过路斌的讲述,悲剧的分析,文中警句的启迪,同学们学习到了鲁迅先生《伤逝》中的爱情观,也正确树立了自己的价值观,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在师生的完美配合中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