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开课


课堂直击

编者按:有人说,公开课能真正帮助一位教师从自发的研究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汲取他人的教育智慧,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课堂,真正在一种理性状态下站稳三尺讲台。为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成长,增强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交流,1月4日,我校组织开展了一次全校性公开课教学活动,全体在家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及分管教学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及部分教师现场听课。《湖北交院新闻》记者直击课堂现场,用真实的记录为读者还原一堂精彩的公开课。

“愚公为什么要移山?”1月4日,在学校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由物流与交通管理学院《物流运输管理》课程团队负责讲授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开课牢牢抓住了现场师生的目光,也成功引起了他们的思考。

耳熟能详的故事听起来亲切,通俗易懂的发问直击大脑。见台下师生进入了思考状态,担任此次公开课的主讲教师石小平副教授开始给大家揭示答案:“今天我们要从交通运输的视角来审视愚公移山精神,他为什么要移走太行、王屋两山,是因为他要将农产品运出去,将所需要的生活用品运进来。今天交通运输已经快速发展,愚公的问题解决了,但他的精神我们要继续传承。”专业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勇担交通强国使命》在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导入下变得生动有趣,其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成功引入了交通强国主题,让课程思政在不知不觉中贯穿到课堂。

什么叫多式联运?它和交通强国有什么关系?虽然知道现场观摩的师生有疑问,但石小平并没有急于围绕授课主题进行名词解释,而是再次引入李白的诗词《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朝发夕至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交通运输的要求和期盼,这种向往和期盼激发一代又一代的交通运输人不断地为之努力奋斗。”激情讲述之后,石小平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几代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才建成了交通大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

总述了中国交通的巨大变化后,石小平开始分块讲授中国公路运输、中国铁路运输、中国航空运输、中国水路运输的建设与发展。在详细讲解每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后,石小平设置了一场头脑风暴———一个精彩的互动环节“比一比赛一赛”。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将学生分成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四个小组,将提前准备好的小组标识牌交给每组首位学生,让他们从运输能力、经济性、时效性、灵活性等方面,按照从优到劣顺序站位。每占一次位,就现场请同学评判。

“无论是站位,还是点评,都是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他们的参与中,我既能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能让学生在点评中思考,即使说错了也无妨,后期复讲时,他们的印象会更加深刻。”石小平说道。本次公开课只有45分钟,但与学生现场互动却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时间。

在确定同学们掌握好各种运输的优缺点之后,石小平这才回归到本次授课主题,指出多式联运是将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转换和衔接的运输形式,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解决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整堂课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设计精良,过渡自然,真正做到了“环环相套,丝丝入扣,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赢得了现场师生的充分认可。

教务处处长上官兵在点评此次公开课时说道,教育最大的成功就是让听者会,此次公开课活动设计合理,语言严谨规范,表述清晰,授课生动,互动自然,充分展现了一名优秀教师具备的良好师德、师风、师貌、教学能力。

“一堂优质的课程应当是勤于课前,精于课中,思于课后。作为老师,我们要尽量让每堂课都使学生觉得有趣、有用、有启迪,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持续性发展。”石小平告诉记者,每次备课前,他都会思考,如何从思想上引领学生,如何让学生从课堂中受益,如何让学生时刻跟着课堂思考。在这次公开课中,他让普通话好的学生诵读《愚公移山》,并适时称赞学生“普通话比老师好”,还在课中带领学生一起思考“交通运输业发展这么快,奥秘在哪里?作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交通强国进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记者现场看到,授课时,石小平总是深入学生中,一边讲课一边关注着学生的听课情况,从学生的肢体语言中感受他们对课程相关内容的接受及喜爱程度。对此,石小平说:“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表现和需求,有的放矢,才能更好提高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