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起来”校园“火起来”

从昆曲、京剧、太极拳,到书法、剪纸、篆刻,再到端午节、二十四节气、中医针灸和传统制茶技艺……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3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可以见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与此同时,文化主体性不仅关乎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认同,也是自立自强的根本维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

尤其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非遗对传递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将非遗中蕴藏的丰富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有利于强化当代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构建非遗文化课程体系。结合本校的特色和优势,设立非遗保护专业或相关研究方向,构建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操作课程、选修拓展课程相结合的非遗文化课程体系,开设非遗理论与实践、非遗调查与评估、非遗数字化保护等课程。注重多样性与特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高雅性与通俗性的结合,既要有像昆曲、京剧、古琴、篆刻和书法等尽显高雅风尚的项目,也要有如剪纸、年画、制茶、陶艺等带着乡土气息的内容,让学生感受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二重奏”。

探索非遗实践教学模式。实现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实践操作与实地考察、线上学习与线下互动相结合,与当地非遗工坊、地方政府、非遗保护机构合作建立非遗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借助经典案例剖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非遗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工作坊、田野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非遗技艺,同时组织线下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促进师生交流,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良性循环中不断成长。

加强非遗师资队伍建设。设立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室或研究中心,邀请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民间绝活手艺人等进校园授课,以设立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的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非遗师资队伍,通过课程讲解、师徒结对、青蓝对接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与非遗传承人共同开展非遗项目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建立非遗传承人与学校教师的紧密合作关系,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化师资队伍结构,确保非遗教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赋能非遗教育教学效果。非遗不仅要走进校园,更要借助资料累积数字化、呈现形式数字化、传播手段数字化手段,以一种大家乐于接受、易于学习的方式走进校园。例如,可以利用区块链、5G、AI等前沿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进行非遗传承人的智能筛选和非遗资料的数字化管理等工作;利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让学生置身于非遗技艺的制作现场,亲眼看见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设计文创周边产品,开设公众号等宣传矩阵,融入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认同。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来处,也是一个民族前行的力量源泉。大学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传承文化,同时也在于塑造未来。打造集非遗保护、传承、研究于一体的校园文化,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非遗传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绽放出亮丽光彩,让青年学子在浓厚氛围中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巩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