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待春和款款行

简短说明
散文作品《且待春和款款行》

春,一个可爱的语词。它的生命力穿梭千年,人们一直对它怀有希冀,愿它留在人间,种在人们心间。“小园几许,收尽春光”古人对春爱慕尤深。浅浅翻阅几张诗篇,差不多都会看到诗人写春的痕迹。后人经过诗词的滋养,即使没有真正地领会到春的可爱,当谈及春时,也会随喜附和。“春!”,声调为阴平,读起来何等铿锵,似乎冲破了冬日的肃杀。单独看“春”的字形,一撇一捺仿佛是随风飘舞的柳条,下面的“日”也给人温暖的感觉。“立春”“春分”等隶属于春的节气,听起来总是可爱的。然而实际上春也并非一直是一个可爱的时节,暮春以前的春天,过得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舒适。

梅花在雪地中开放,听说这是春来到的消息。但这绝不是身体可以感知到的春,而是精神上的寄托。你看,那雨雪霏霏;你听,那呼呼北风;你闻,那阵阵梅香。且试问这与严冬何异?那些说春到来的人,也仍是蜷缩在温暖的被窝里,围坐在火炉旁与家人闲谈,或是战栗地站在家门口,出来短暂地透透气。

再过个把月,惊蛰已过,春也将半。呆在学校的我会时不时地想象此刻的乡村,定是有一番景色,连忙拿起电话拨向远方的外婆。总会羡慕被春紧紧依偎着的乡下人,单纯的以为春的所有景色都会尽收他们眼底。通过外婆的言语,其实并不然,并没有为春的到来感到更多的快乐,反而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正直乍暖还寒,暖起来一件单薄的衣服足矣,但寒起来有恨不得生起火炉来,饱尝了“料峭”的滋味。忽晴又忽雨的天气,也叫弄人不知如何是好。早上趁着天气好,去天地里忙活忙活,却不料一会儿又下起了雨,干燥的鞋子往往带着泥土回来。"一春能有几番晴"通过外婆的电话,我也算切实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意思;"小楼一夜听春雨"对于外婆来说,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远不及在电话里听我谈谈最近过得怎么样。春将半了,至少对于外婆来说,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但再过半个月,对春的态度又会有所改观。宜昌,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较为分明,所以桃花照例实在三月下旬盛开。桃花一开,其他事物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海棠、梨花、紫叶李、樱花都争着开放,梯步缝儿里也都有了嫩绿的芽儿。三月的校园,处处花香,虽没有“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叫唤声,但可见拿着相机记录春光的人。在翠屏山的小道上,梨花静静开放,每天都换了模样,枝头上的一层白花,似挂了一层白雪。求索溪旁的桃花,粉红的、米白的、玫红的点缀其间,任你随意怎么拍,都可以构成一幅油画。道路旁的海棠花,枝干盘曲而上,花儿们挨挨挤挤、密密层层,开满枝头,如同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桃花的明艳和海棠的素丽,在缕缕幽香中浅浅氤氲,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山上有了绿色,嫩绿,那些枝干粗大的老树就显得发黑了些。山间不但填满了绿色,有些野花也散布其中,有一种似紫荆而色儿略略发蓝的,折来插瓶再好不过。

关于春,有这样一段故事:一只小羊在啃食青草时突然感到青草的甜美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风筝的飞腾,千千万万只双手在溪畔时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他们把独特的感受相互分享,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人们,似乎都随着花草慢慢复苏了,赛几趟跑,踢几脚球,打几个滚儿……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欢愉。清晨,微风轻轻吹过,带来一丝清爽。草地上露珠晶莹,公园里各色的水仙花静静地开放,似星星点点铺满绿茵。江边,孩子们身穿五颜六色的衣裳,手中紧握着各式各样的风筝,那五彩的斑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令人目眩神迷。他们聚集在一起,期待着风的到来,期待着风筝的翱翔。

幸福,不过是生命里无数关系的“平衡与和谐”。 在古希腊,哲学家把这种状态称为“美在和谐”。而在中国古代,有个美丽的词,名叫“春和”。 《汉书·文帝纪》记载道,“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意思是说,春日和,草木与万物自得其乐。可见,“春和”是一种妙境。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里,对此也有描述,他说:“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过去读《岳阳楼记》,只觉词美。现在看来,尤喜爱“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这个春天,我们都有许多的紧张与不安。如果存有什么解药,“和”字或许不错?天地和谐,万物共生。萨特曾说,“我以微微荡漾的绿波丰富了宇宙”。我也愿做这样的微波。春天,我们都有抱怨但也有欢愉。愿你慢慢来感受春天,“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天地和谐,万物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