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看中国》——探秘“坝头库首第一村”许家冲村的振兴诗篇

简短说明
人民群众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变的牵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紧邻三峡大坝,俯临长江,全村人口中移民占90%以上,被誉为“坝头库首第一村”。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实地察看三峡移民新村建设和生产生活情况。许家冲村村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感恩奋进,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2024年6月1日,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全媒体采访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许家冲村,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探寻乡村振兴发展的那些新变化。

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美丽乡村看中国》专题节目。

空气清新,绿意盎然,宜昌——这个有着“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美誉的地方,如今已成为绿色乡村振兴的标杆样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宜昌市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强基础、抓重点、补短板,加速绿色崛起,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全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新样本。风劲帆满海天阔,长江奔流蔬果香,一幅新时代的宜昌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打开。

人民群众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变的牵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紧邻三峡大坝,俯临长江,全村人口中移民占90%以上,被誉为“坝头库首第一村”。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实地察看三峡移民新村建设和生产生活情况。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2024年6月1日,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全媒体采访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许家冲村,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探寻乡村振兴发展的那些新变化。

记者说:“就在我身后的这个便民洗衣池,奶奶们告诉我,过去他们都是在长江边洗衣服,现在都集中在了这里,有自来水,有处理厂,用的也都是干净的肥皂和洗衣液。其实这样一个小小的变化,也是展现了我们村民正在自发地、有意识地去保护我们的长江母亲河。”

许家冲村村民李红梅说:“他(习近平总书记)就问我们的生活如何,过得好不好,也和我们亲自握手了。”

1994年,三峡大坝正式动工,这也是许家冲村移民搬迁的第一年。“率先搬迁,先搬后安”政策,让占全村人口90%以上的三峡移民们犯了难。山区地形,人多地少,生产生活资料匮乏,种种困难困住了许家冲村前进发展的脚步。如何谋发展?记者采访到了许家冲村党支部书记谢蓉,我们来听听她的心路历程。

记者问:“移民刚来村里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您还记得吗?”

许家冲村党支部书记谢蓉说:“1993年,我们村开始接纳三峡坝区的移民,我也是这个最早的坝区移民中间的一员。当时到这个地方来的时候,其实这个地方是一个很荒凉的地方,没有水没有电,就有两三栋房子,就是一个铲车推出来的这么一块地。所以说,我们在这个地方住了很久的窝棚,有的住两三年的窝棚。然后在这个地方,差不多是重建了现在的许家冲村。”

记者问:“那面对您刚刚说的这样一个困难的情况,移民们都干了些什么?”

谢蓉说:“我们许家冲村是三个村庄合并而成的,每个移民的政策类型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在最早期的时候,许家冲是一个矛盾重重的村庄。在这个时候,我们合村后的第一任书记——李文洪书记,在他的努力之下,让这些来自不同的移民村的移民,放下心中的一些(不)情愿,整合到一起,从不同的村子,现在变成许家冲的新村民,这是我们第一任的老李书记(作出的贡献)。第二任书记——望作战书记,他就是把这个地方从‘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通过我们的很多的政策、项目建设,把我们现在的许家冲,你看道路,你可以从新村来看,道路那么宽敞,绿化那么好,灯光也很漂亮。所以说这个是我们的第二任书记,他建设了许家冲村。那么在我们手里的话,我们现在就是要经营好许家冲村。我是去年(2023年)新当选的许家冲村的党支部书记,我是从产业上来的,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创业的一个带头人。我们做了手绣,开启了我们的第一家民宿,(总之)就是各种尝试吧。”

“吃移民饭,住移民家,看三峡最美的夜景”。2015年,许家冲村的一条标语吸引了三峡游客的目光。党支部书记谢蓉立足村文旅民俗情况,拉起了红色旅游的一条靓丽的风景线。确定目标,埋头苦干,村党支部领办旅游专业合作社,推出大国重器游、高峡平湖游、三峡茶谷游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三峡艾”手工业基地,也将峡江特色“牵花绣”带入大众视野。扶持民宿产业发展,构建村集体、产业协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目前,全村发展民宿38家,近200人吃上“旅游饭”。

业兴、民富、村美、人和,宜昌大地热潮奔涌,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这片热土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必将为乡村振兴添加磅礴动能,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全面的新篇章。

各位听众朋友,今天的《美丽乡村看中国》专题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