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丝线经纬看中华文明传承发展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丝便是制造纺织品的原料。中国纺织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1984年,河南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中国丝织品的最早实物,类似遗址在中国屡见不鲜,标志着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原始居民就已开始养蚕制丝。
从西汉时期起,中国丝绸就架起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千余年间,丝绸一直源源不断从中国西北两条陆路,经中亚运往欧洲。这两条陆路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更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代表着中国古代纺织业的辉煌成就,也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探索之路。
中国拥有悠久的纺织业传统,历史上曾以精湛的纺织技艺和丰富的纺织品闻名于世。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变迁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长久未能形成规模化工业生产,随着近代进口纺织品的冲击,中国传统纺织业在全球工业革命的发展浪潮中迅速被反超。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纺织工业基础薄弱、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纺织品不能自给;今天,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制造国和出口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巨变的背后是与日俱增的制造实力、不断完善的产业体系和一代代纺织人的奋斗。
我国第一代纺织工人郝建秀,她摸索出的细纱工作法,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纺织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1949年9月,郝建秀是青岛国棉六厂的一名细纱挡车工。这项工作很繁琐,对手、眼、脑的协调性要求很高。起初,由于缺乏经验和技巧,她经常受到批评。于是每天下班后,她都会反省不足、总结技巧,第二天再去车间实践,如此反复。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工作中摸索出一套系统、规范、科学的细纱工作法,被称之为“郝建秀工作法”,它创下连续7个月细纱皮辊花率平均仅0.25%的新纪录,而当时全国最好的纺织厂的细纱皮辊花率为1.5%左右。郝建秀16岁被授予全国工业劳动模范称号,刚到选举年龄就被普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郝建秀工作法”的推广,大幅提升了纺织工人的工作效率,对当时国民经济的发展乃至正在进行中的抗美援朝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武汉纺织大学有一位叫王栋的教授,他用17年时间攻克材料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跑出了纺织科技创新的“加速度”。
王栋的父母为祖国核工业发展奉献了毕生心血,受父母熏陶,他从小立志要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硕士毕业后,王栋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攻读博士。在美国期间,他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学习,从100多名同行中脱颖而出,任职世界著名企业英威达公司从事产品研发工作。虽在美国学习生活了7年,他却一直心系祖国。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美国佐治亚大学助理教授、世界知名企业研发中心主任的待遇、升职涨薪……面对诱惑,他坚持什么都不要,只要回国。他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回国后,他毅然选择纺大,坚信自己所学能够在这里发挥更大的作用。他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仅30岁出头的团队专啃“硬骨头”,研发出价格不到进口产品三分之一、性能却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的纳米纤维精密过滤材料;研制的发热纤维被用作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安保民警配发防寒衣的保暖内芯。
今天的中国,纺织行业不仅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更是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技产业。
2020年12月3日,嫦娥五号着陆器外侧的一个装置自动弹开,惊艳地向世人展示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这面跟A4纸差不多大小,重量不足12克的国旗,在“高真空,正负150℃温差,强紫外线,强宇宙辐射,极端不稳定”的太空环境中,依旧能保持鲜艳的色彩。这面“月面国旗”来之不易,是科研团队历时八年持续攻关,才保证了国旗的航天品质。
研制初期,市面上没有符合要求的布料。科研团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经过无数次试验,历时一年多,从几十种面料和颜料中进行挑选,才摸索出一套旗面加工工艺。然而,在第一次太空环境模拟实验时,就出现了红黄串色问题。团队又改换技术、突破难点,制备出微纳米蚕丝粉体,才解决了极端条件下的串色问题。为攻克耐高剂量紫外线辐射的技术难题,又经过一年多,团队在保护国旗颜色的基础上,为蚕丝粉体、芳纶等材料穿上了一层保护衣。如今,这面科技含金量十足的国旗,跟随嫦娥五号着陆器永远留在了月球上。
纺织工业精神是纺织工业之魂,是中华民族生活方式、审美追求、文化衍变、时尚变迁、道德载体及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纺织工业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积蕴于近现代纺织工业萌芽,兴起于冲刺纺织强国关键期。其矢志报国、创新卓越、协同共赢和勤劳自强的精神内涵,彰显了纺织工业永葆与时俱进的产业创造力和历史创造力。
“经”和“纬”,原指纺织品原料的横丝与竖丝。在古老的织机上,时间与空间交织,织就了美丽的织物,传承发展了中华文明。希望同学们汲取知识,成为有家国情怀、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青年,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