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时评】描绘长江文脉“千里江山图”,流域高校该如何行动?
2022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要求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加强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随后,文旅部牵头制定并印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施方案》,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为贯通长江千年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政策遵循。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调研时强调:“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作为知识汇聚与文化创新的时代高地,大学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力量。挖掘和阐释地方特色文化,传播和赓续长江文化,已成为长江流域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坐落于长江之滨、与水结缘的三峡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秉承教育为文明传承和提供服务的核心理念,将屈原文化、水电文化、生态文化和巴蜀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国际交流和合作等各项工作中。从秉承求索校训,到涵育工匠精神;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到保护长江文化遗产;从传承巴蜀文化到溯源中华文明;依托百年红色校史讲好长江文化故事,涵育出“长江文化与荆楚文明交融交织、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遥相呼应”的特色校园文化,赋能长江文化传承保护,守护长江文明源远流长。
1.用屈原文化彰显长江文化“独特地标”。作为长江文明代表人物,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乡,湖北宜昌正积极打造屈原文化主题公园,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宜昌段建设。三峡大学以屈原《离骚》中的“求索”为校训,在校园内随处浸润涵育,成立屈原文化研究中心、加盟宜昌市楚辞讲师团、参与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通过屈原雕像、求索石景观、橘颂音乐厅打造屈原文化地标,通过设立求索奖学金、求索英才奖、推出IP形象“屈小原”、开设《楚辞研究》课程、举办旅游创意大赛等活动,增强屈原文化的认同感。
2.用水电文化砼筑长江文化“现代根基”。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三峡大学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水利电力特色,注重涵育“为国筑重器”的职业理想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积极创建“要素+平台+项目”水电文化育人体系,为国家水电与能源行业发展孕育了一批又一批政治可靠、专业过硬的工程技术人才。2020年,学校参与的“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亚安、白鹤滩工程建设部主任汪志林、第八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泽艳等一大批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破解行业发展难题的优秀技术人才。《江河之上》宣传片展现了三峡大学人投身水电事业的精神风貌,荣获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推荐作品奖”。
3.用生态文化擦亮长江文化“文明底色”。宜昌,作为三峡生态名城,致力于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民乐演奏《诗画长江》,诠释出三大师生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保护长江生态的美好期盼。成立长江大保护研究院、河湖长制学院、三峡智库等研究平台,系统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何伟军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研究》,为长江流域生态治理提供重要对策建议。益心“鲟”豚志愿服务队追逐中华鲟和江豚足迹;来华留学生参观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长江“青”舟实践团队深入调研长江绿色船舶产业及库区生态保护;中外生态文化翻译团队专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生态文化比较与翻译;动植物科普绘画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
四、用巴楚文化赓续长江文化“基因血脉”。“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名、名楚物”是长江文化的鲜明地域特征。被誉为“三峡门户,川鄂咽喉”的宜昌,正是巴楚文化的交融之地。根植于巴楚文化沃土的三峡大学,设有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将薅草锣鼓、非遗刺绣、木雕、草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育教育,开设兼具三峡地域特色和巴楚民间习俗的工艺品制作、剪纸创作、中国民歌等人文素质选修课。举办汉民族与巴楚文化学术研讨会,联合宜昌彩陶非遗传承人创建“夷创陶瓷艺术工作坊”,以陶瓷技艺为载体彰显巴楚文化。
自2022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以来,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高校纷纷行动起来,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强大社会职能,合力奏响新时代长江文明传播推广的华美乐章。四川大学师生探寻“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博物馆;武汉大学联合湖北省委宣传部成立长江文化研究院;九江学院开启“弘扬长江文化,赓续千年文脉”主题思政课;浙江大学开展“中华五千年文明”体验营活动,让良渚文化走进校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12所长江流域高校发起“共享长江流域文明”网络宣传。长江流域各高校应该将描绘长江文脉“千里江山图”视为己任,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努力上好传承长江文化根脉的“大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