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 缘
跨进门槛,橘红的背景映着四个瘦瘦高高的大块头,底部被石块团团围住,走进几步才发现,是四颗树。这四棵树的色泽比平日见到的树黑上许多,再走近看,同样凹凸的表面被割出口子,下方有容器,似乎是要容纳流出的树汁,这种方式和搜集松树松脂的方式十分相似。这些是漆树,产出的生漆是制作漆器重要的原材料。
我曾经在荆州博物馆看过双耳酒杯,漆器在贵族应用地很广泛,不仅当做酒杯,还当做餐盘,但却从未听说百姓使用漆器,我不禁疑惑为什么只有实力的贵族能用。这个下午解答了我的疑惑,一件件无声的展品告诉我——制作漆器是一件难事,那些看似只有红黑二色的漆器,实际上却另有玄机。
生漆作为漆器重要的原料,一方面产量不多,另一方面它具有特殊的性质。我们常说“漆黑一片”“如胶似漆”则很好地反映了生漆的两种特性——黑和黏。其实生漆刚产出时呈现出乳白色,但随着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越来越长,生漆开始产生氧化反应,漆酚氧化分解逐渐变黑,而漆酶与漆酚更进一步地聚合,生漆变得更加具有黏性。所以生漆不仅可以作为颜料带给漆器色彩,也能赋予漆器耐腐蚀耐摔的特性。讲解老师告诉我们,在同样的条件下,放在普通碗里的牛奶,一周后变质发臭,而放在漆器中的牛奶却自然发酵成了酸奶。你很难相信吧,但这却是上了央视的。
漆器制作的最佳时间在夏季,高温有助于漆器的干燥和固化,高温也有利于人汗腺的运动,漆器工匠就需要在这样并不舒适的条件下制作,当然了是不能吹空调的。同时,在夏季,漆酚的活跃度也达到了巅峰,有高达98%的人会对生漆过敏,漆酚是一种强烈的致敏原,即使极少量的接触也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工匠们既需要忍受高温,同时还要忍受过敏症状。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却仍然诞生了数量浩如烟海且精致无比的漆器。漆器的制作并非将模型做好后涂上生漆,而是需要一层一层髹涂生漆,再一层一层地涂色,再打磨,一些漆器的工艺更是有130余道,错一步,就会前功尽弃。非遗技术传承院的展陈台展示了里漆器基本的制作过程,大概十个工艺,对应了十块不同形态的漆板,这十块漆板的诞生,前前后后用了一年的时间。
漆器的工艺还有很多,难以一一说道,但就这一个下午的时间,让我对漆器,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