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淮阴工学院“五维联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新华日报|淮阴工学院“五维联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近年来,淮阴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破解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卡点堵点,“五维联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创新“总枢纽”。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形成以校长为主任,分管副校长为副主任,科技处、人事处、计财处、国资处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及二级学院院长为成员的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领导决策机制。建立专业化运营服务机构,以淮阴工学院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为成果转化业务管理主体,协同校科技处、技术转移中心等不同机构共同参与,构建协同创新、内外联动的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管理、服务体系。

创新管理机制,建设高效转化“优通道”。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积极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先后制定《淮阴工学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实施细则》《淮阴工学院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淮阴工学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修订《淮阴工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出台《淮阴工学院专利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度。设立社会服务型专业技术岗,为知识产权业绩突出的教师提供职称晋升的通道。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公司,对外合作成立“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提升平台效能,打造资源汇聚“强磁场”。紧密对接江苏“1650”产业体系及淮安“7+3”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双碳、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重要技术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支持科研攻关,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阵地。加强校政平台共建,与淮安市知识产权局联合成立淮安市知识产权研究院,积极探索成果转化和运用的创新路径。在淮安市各县区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通过优惠政策引导教师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到本地企业。与淮安市大学科技园共建全国首个以高校为主体的高企育成中心,建立高企评审专家和发明家专家库,推进学校科技成果向本地企业转移转化。

深化校地合作,激活产研融合“新动能”。持续深化校城融合“1111”工程,构建集校地合作、校政共建、校企协同于一体的社会服务体系,已与省内外20个县区签订合作协议,与淮安市16个部委办局达成实质性合作,与26个龙头企业建立了校企联盟、产业学院,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了“连接桥”。近三年学校获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300余件,位列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榜第47位。

强化队伍建设,跑出成果转化“加速度”。建立科技镇长团成员、科技联络员、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技术经理人与县区企业、科技服务企业人员的“5+2”内外联动融通机制,组建了一支“知政策、精技术、会管理、通市场、善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队伍。

       刘宇翼  王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