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个结合,积极打造具有“苏味”的高质量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和坚实的理论支撑。“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不仅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深度、文化厚度和情感温度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因地制宜,有理有据打造具有“苏味”的高校思政课
江苏省高校林立,人文底蕴深厚,在我国高等教育的队列中名列前茅。省内最新一轮的高校布局中,苏州无疑是最大的 “黑马”。在苏高校要结合苏州实际情况,运用鲜活的历史故事、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生动的改革发展实践,积极打造具有“苏味”的高质量思政课。
(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从“姑苏”到“苏州”,要增强大学生对“苏州”的历史认同。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与党的诞生之地上海近在咫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得到上海创党先驱的格外关注。1925年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成立,翻开了苏州人民革命斗争的新篇章。苏州市人民在历次斗争中,涌现出一批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放眼苏州大地,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特别是结合红色革命历史纪念场馆,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以真心、真情、真功,向学生阐释红色历史和革命故事,重现历史场景、重温历史时刻,通过沉浸式课堂讲好红色故事、传递红色基因。
彰显“苏州”情怀,增强学生对“苏州”的情感认同。2023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第一站便来到苏州,传递了对江苏对苏州发展的巨大关怀、殷切希望。苏州既有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也是经济重镇、产业高地,是江苏高质量发展,“强富美高”走在前列的生动缩影和标准模板。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苏州地区涌现出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常熟亦有望虞河精神和蒋巷经验,思政课教师要聚焦打造有情怀的思政课,讲好当代江苏和苏州儿女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故事,以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同时,要善用这些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优秀人物,引导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民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和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不断提升思政课堂的文化生命力,使思政课堂体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和醇厚的江苏和苏州味道。苏州的传统文化遗产有昆曲、古琴、宋锦、缂丝、端午和苏州香山帮等多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苏绣等几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政课适时展现苏州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为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冲击,更能让学生体味在一项项技艺背后蕴含的风土人情和厚重的传统文化魅力,找到与“苏州人”的共情点,以此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的效果。
思政课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思政课堂成为苏州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平台,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契合性。一要讲清楚二者在治国理政上的契合性。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进步部分,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二要讲清楚二者在辩证思想方法上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自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在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观点中。吴文化的精髓之一便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三要讲清楚二者在理想社会的构建上具有契合性。这在后世对于言子“道起东南”“文开吴会”的高度评价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二、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打造具有“苏味”的高校思政课
(一)思政课马工程教材是讲好“两个结合”的基础
坚持以“马工程”教材为本,有的放矢地将“两个结合”的科学要义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马工程”教材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教育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论范本。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依据课本,把“两个结合”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中,着重讲好“两个结合”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伟大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把“两个结合”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着重传承好中华传统美德和弘扬中国精神,凸显“两个结合”对学生“三观”的塑造作用。
(二)思政课教师是讲好“两个结合”的关键
将“两个结合”融入思政课,结合什么、怎么结合以及结合的目的是什么,这都需要思政课教师讲清楚。因此,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具备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等特质。一是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要对所讲知识和理论理解通透、高度认同,才能讲深讲透讲得有底气。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经常性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要经常性开展集体备课,学深悟透“两个结合”的理论精髓。二是教师要运用新媒体技术,如视频课、微课,课堂与课后相衔接、线上与线下相混合的方式等等。三是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需要将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相结合,通过不同的途径和载体以及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同其他专业课教师保持紧密的联系与合作,深入有效挖掘思政课同其他课程的切入点,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吸引力。
(三)坚持 “八个相统一”将“两个结合”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课应以 “八个相统—”为原则,积极开展集体备课,依据教材,整理知识点,区分重点和难点,运用“两个结合”破解学生难以把握 “大道理”的难题。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毛泽东思想”部分为例。1925年5月,中共上海地委批准成立中共苏州支部。9月初,中共苏州独立支部在私立乐益女子中学正式成立。1928年4月,革命的火种撒向沙家浜,土地革命运动如火如荼。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苏常太”游击根据地。1939年5月,留在沙家浜的36位伤病员,以芦苇荡为天然屏障,依靠无数个“阿庆嫂”那样的革命群众,边养伤边开展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斗争,谱写了壮丽的革命历史。红色故事能够较为直观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有必要“现实性”地融入该课程的第一章、第二章相应知识点的教学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章节中,苏州地区的新“三大法宝”———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是苏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党忠诚、为民服务、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通过这些“两个结合”的教学内容,生动再现和论证了思政课知识理论,坚定了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了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气神。
(四)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两个结合”的重要支撑
“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还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将国家大事、民生幸福大事等热点素材融入“两个结合”的知识讲解中,以实践教学资源增强“两个结合”的生动性。二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增进学生对 “两个结合”的认知与理解。三是要充分运用好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实践平台,带动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舞台,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投身到学习和弘扬“两个结合”的实践中去。“大思政课”建设和 “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就是两个非常必要的途径和载体。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了15个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覆盖了乡村、社区、革命文史场馆以及大中型企业,仅2024年上半年就开展了16次“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6月20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联合中共常熟市委党史工办、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赴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中共常熟党史馆暨李强革命历程展示馆,开展“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题党日活动,活动的新闻报道被《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报推荐,充分说明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环节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深入贯彻“两个结合”思想,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思想引领和指导原则,提供了改革创新的方法和路径,对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思政课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地方本科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建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教育引导大学生知一城晓一省,知一省解全国,推己及人,胸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