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先锋”的播火者
——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每周五上午第3节课,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力学2023级本科生李希同早早地来到教室,和100余名同学一起学习赵斌老师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要早点来,否则前排座位抢不到。”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探索实践,全面推进“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凝练提出以锻造“强国先锋”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理念,不断完善思政课课程与教学体系,聚焦持续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深入挖掘本地本校“大思政课”资源,切实推进“大思政课”格局构建,学院青年教师队伍正担当起锻造“强国先锋”播火者的重要角色。
挚爱——把爱党、爱国、爱校的情怀融入思政课打造“一元两类三阶”的课程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门课,是我校思政课课程群建设的核心,具有统领地位。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这既是我们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光荣。”
2024年春季学期开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的集体备课会上,院长亓光教授在点评中对上好这门课的重要性作了阐释。
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我校2022级本科生新增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门重要课程,设置为3个学分、48学时。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程志波教授表示,学院按照中央、中宣部与教育部等文件精神,制定了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落实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调整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构建“一元两类三阶”的课程体系。
“一元”,即在本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单独模块设置;“两类”,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包括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两个类型;“三阶”,即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三个阶段。
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必修课,到“中国共产党党史”“自然辩证法概论”等选择性必修课,12门思政课,共同构成了我校学生思政主课堂学习的课程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是新开设课程,也是思政课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内容博大精深。“讲好这门课,很不容易。”程志波介绍,这需要教师既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论功底,又要对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等相关知识有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还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善于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开好讲好这门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聘请老院长池忠军教授担任教研室主任。他带领教研室老师逐章逐节进行研讨,共同制定了课程讲义和案例集。他介绍,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思考怎样把道理、哲理、学理贯彻在事实当中,通过事实来讲道理。“还有一个举措,就是让学生能够一起来思考,所以我们设置翻转课堂、讨论等等一些课堂新的形式。”
青年教师王琦博士毕业后走上讲台已经2年多。她主讲两个教学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王琦将课程小组汇报穿插到教学中,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2022级和电子信息类2022级的同学们自主选择章节进行研讨,带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业与青年大学生如何参与建设”“从实践角度分析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及方法论”“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内容”等主题走上讲台,汇报学习收获和心得。
王琦介绍,“00后”一代的成长经历了国家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他们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他们对社会和国家发展有基本的感知。而如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来深刻认识中国是如何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如何通过学习这门课,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进一步深化同学们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是这门课会给大家的思考和答案。”
创新——提升教师队伍能力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
在青年教师赵斌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堂上,她熟练地使用问题串联起知识点,搭建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框架。
“大学生的思政课堂,‘讲道理’和‘讲故事’要有机结合起来,我习惯用问题引导大家思考,师生共同思考哲学原理。”记者在课堂中看到,工科班级学生的思政课,同学们和赵斌频频互动,气氛热烈,节奏流畅。
李希同告诉记者:“赵老师的课有意思,互动性强,她把我们平时关注到的时政内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思考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我们学会用哲学原理的高度来进行思考。”
赵斌2018年入职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步步站稳讲台,获得2022年首届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获得者阎国华教授介绍,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与教学能力培训、积极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我们通过开展常态化集体备课、教学沙龙、学术研讨、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学院探索了‘依托平台+团队指导+教研活动’的卓越青年思政课教师集体成长模式,有效发挥了名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了青年教师角色转变和教学能力的快速提高,持续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注入了新活力。”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教学竞赛单元”评审结果,学院青年教师张灿、徐凤月分别获得所在组别的一等奖。张灿表示:“从选拔赛到全国决赛,我感到自己一直在成长,在比赛中,不断打磨和提升自己站稳讲台的定力、耐心和信心。”
五年来,学院2名教师被评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6名教师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等称号,4人入选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30余人次获省部级教学比赛奖,1人次获第五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一等奖。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每两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2名教师共同主讲一个知识点或者围绕某个教学难点进行讲授,再由教授点评、大家共同研讨。青年教师吕婷婷副教授介绍,“集体备课时,我们不仅可以向经验丰富的教授们学习,也可以通过和优秀教师共讲一个主题来进行PK式学习提高。”
教研室的老师们为讲好一门课共同努力。吕婷婷发挥自己曾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优势,带领学生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指导学生依托思政课的学习收获拍摄制作微电影《摇摆——一个青年职业选择的心路历程与信仰之光》,该作品在第六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荣获全国二等奖。
学院还大力推动教师在教学中挖掘科研内容,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升教师的理论功底,促进教研相长。2018-2023年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项。
青年教师徐凤月注重强化学理探索开展学术科研。她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从教学中寻找科研方向,用科研支撑教学。”徐凤月说,想把课讲透讲活,不仅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更需要把教学内容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之中,丰富、深化教学的内容。“我力争以学术研究的深度和高度增加思政课教学的厚度,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帮助青年学生树立信心,坚定信仰。”
扎根——用好地方和行业大资源思政课教学走出教室
2022年12月7日下午,一堂别开生面的“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行走的大思政课”在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湿地和马庄振兴学堂开讲。
马克思主义学院、环境与测绘学院师生代表共同参观潘安湖转型发展之路、实地体验潘安湖湖阔景美的湿地景观,在神农码头前共同探讨“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感悟“两山”理论的重大意义。
在振兴学堂,环境与测绘学院教授胡振琪、张国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池忠军,校党委书记刘波共同担任这堂思政课的主讲教师,从科学技术推动转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文明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等角度,进行精彩讲解。
环境与测绘学院环境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刘凯表示,“潘安湖的美丽转型,是一代代矿大人扎根祖国大地、矢志科技报国的生动写照。这堂体验式、沉浸式的思政课让我们更加懂得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为今后建设祖国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推进思政课进一步改革创新,首先要革新观念。“我们要转变思政课教育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大思政课’育才观念。”亓光表示,“在青年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马院教师要走出教室,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使思政教育在更广阔的时空助力青年成长成才。”
2022年3月,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和中央网络办网络社会工作局组织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中,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获得者郑萌萌教授的微课作品《车轮——从淮海战役到全民抗疫》荣获一等奖。
郑萌萌在参加学院假期集体研修时,进一步对淮海战役精神进行了学习。她发现,“淮海战役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抗疫时期人民群众运送物资的抗疫战车”“学校传承红色基因、担负奉献能源强国的使命”可以通过“车轮”进行串讲。她精心准备文稿,创新采用户外情景教学模式拍摄微课,从淮海战役纪念馆里的“独轮车车轮”雕塑讲起,将历史资料和现实故事跨越时空串联在一起,讲述了平凡可爱的民众用滚滚车轮奉献热血力量的感人故事。
阎国华介绍,近年来,在学校党委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深挖学校所在淮海大地的红色资源、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生动案例,深挖学校立足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大局、艰苦创业、培育英才的办学历史,以“大思政课”格局为方向,将思政教学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中国矿业大学校史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王杰部队、淮北矿业集团、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蔡洼红色景区、潘安湖风景区、马庄村、徐州市高新区现代化企业园区……这些学校和淮海大地的红色场馆、新时代的伟大实践,都成为学校思政大课堂的育人基地,不断丰富学校思政课教学内涵。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进行假期集体研学,丰富实践研修内容,深化思政课教师对于世情、国情、民情和学情的深入了解,涵养立德树人的深切情怀和使命感。
联动——四元课堂促进大思政课格局建设
学习了“红色记忆与国家认同”课程的理论教学和集中式社会实践后,2020年春初,人文与艺术学院2019级本科生张丰翼走进了家乡山东淄博市张店区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
张丰翼在课程汇报上说,“这片风景区我以前经常来玩,但是之前一直没太关注这里的红色资源。‘红色记忆与国家认同’课上,老师教给我们参观红色场馆的方法、引导我们将参观学习和理论学习进行结合。我第一次这么细致地、深入地了解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深入了解纪念馆里的红色资源,并且学会用思政课所学的知识来理解。”
在这门课的理论教学部分,主讲教师阎国华教授讲到,“才溪乡调查纪念馆里,为什么一盏马灯放在这么突出的位置、它照亮的是什么?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里红军使用过的手电筒、饭盒,是当地老百姓捐赠的,这背后有什么故事?”课堂上,阎国华将这些问题抛给学生,并讲述这些展品所蕴含的红色故事、革命文化。
阎国华还是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骨干。他总结多年教学、科研、实践经验,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并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进完善,该课程获得了江苏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构建“思政小课堂、专业融课堂、网上云课堂、社会大课堂”的四元课堂,相互支撑融通、同向共振,组成“大思政课”格局。马克思主义学院革新理念,整合力量,以已有国家及省级校级精品课与一流课程为基础,以教学名师、教学竞赛获奖者为带头人和骨干,以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创新为突破口,打造面向强国先锋的国家级一流课程和思政“金课”。
“锻造强国先锋,要善用社会大课堂。”亓光介绍,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四元课堂建设。
2022年,我校获批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江苏牵头高校。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中,我们坚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建设,开展‘红馆红课’等专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听名师金课、同备一堂课、同讲一个专题,扎实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亓光表示,学院将切实发挥作为江苏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协同合作,注重资源整合,在江苏省内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研究型工作平台,努力形成一套工作机制、孵化一批品牌活动、打造一批示范“金课”、产出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形成一批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提供一批高质量智库咨政报告、培养一支优秀师资队伍,为深入推动全国大中小学开展思政课一体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工作平台、实践经验、理论支撑和决策咨询。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徐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去年6月20日,由徐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委教育工委和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徐州市大中小学“我们的思政课”启动仪式在中国矿业大学附属中学举行。“我们立足推动徐州市各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通共融,开展‘我们的思政课’专题活动。希望发挥各方力量,尤其是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秀师资力量,各方一起共同打造徐州市大中小学生的思政课品牌。”徐州市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处处长刘宇轩介绍。
3月20日下午,我国首部反映思政课教师成长故事的院线电影《我要当老师》在南湖校区明德礼堂举行江苏首映式,影片中一些熟悉的场景不时让在场观影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会心一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也随着影片故事的推进而更加坚定…… (李秀 刘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