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在田间管理在“云端”
————学校农业精准栽培及数字化种植技术团队为农户提供数字化种植服务


“多亏了潍坊学院赵月玲老师带领的师生团队,基本上每周都来一两次,帮我们改善生姜种源,扩大种植面积,并通过数字化种植和精准栽培管理技术提升生姜、葡萄的品质和管理水平,全部达到了欧盟相关标准,这些生姜月底收获后将全部出口欧盟,他们都抢着要。”日前,在山东潍坊安丘市官庄镇西挑河村的长生源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宝杰带领记者看着绿油油的生姜大棚,满脸骄傲地告诉记者,今年农场种植的150亩生姜即将丰收,亩产能达到一万三千斤左右。
然而,在增产增收的背后,是王宝杰等农场负责人和种植户在学校农业精准栽培及数字化种植技术团队专家的指导下取得的。
作为农产品出口重镇,山东安丘的生姜出口量长期领跑全国。然而,随着出口绿色壁垒的频频出现,生姜种植技术急需迭代升级。
“产业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2022年,学校生物与海洋学院赵月玲教授带领的农业精准栽培及数字化种植技术团队,积极推广姜苗脱毒技术,凭借专业优势刻苦钻研,成功完成四个品系姜苗的脱毒处理。“我们利用‘茎尖培养+热处理’技术脱除了种苗中的病毒、病原菌及虫卵,并配套了数字化组培育苗技术,实现了生姜的增产提质和省工栽培。”团队成员、生物与海洋学院教师姜雪连博士说。
作为姜农心中的“老熟人”,生物与海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孔祥坤已连续三个暑假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与老师、农户并肩作战。尤其是每当姜苗培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更是全身心投入到田间地头的实验室中,夜以继日地进行姜苗的组培扩繁工作,年培育出脱毒姜苗十余万株。
“脱毒姜后根系发达,生长旺盛,抗病能力显著增强,先进的工厂化育苗技术还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姜种出芽不整齐的问题。” 团队成员、生物与海洋学院教师封佳丽博士说。
解决了种源种质问题,当地种植生姜、葡萄还面临用工多、用工难的问题,形成了扩产壁垒。团队成员、生物与海洋学院教师赵升博士不辞辛劳长年蹲守田间,日夜与种植大棚为伴,每年收集上百万条精准数据,以此确定生姜的数字化种植参数,并利用这些宝贵的数据,与企业深度合作研发了数字化智能控制中心,为农户种植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字化技术支持。
“一机在手,农事全有。”通过农业精准栽培和数字化农业种植技术团队的艰苦努力,借助物联网实现了“农作物种在田间,管在‘云端’”的现代化农业管理新模式,让智能设备和技术成了农田里的“新主角”。“以前扩大产业规模总担心人手不够,现在数字化种植管理已经让我们在生姜、葡萄种植中节省了百分之四五十的人工,葡萄栽培实现了节水30%、化肥减少40%的显著成效。也为探索解决‘以后谁来种地’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王宝杰说。
团队还致力于水肥一体化管理、冷库管理等自动化控制,研究开发的数字化自动化管理系统简单易操作,让六十多岁的农民工人也能很快学会使用,一个人就可以干原来需要十几个人才能干的水肥管理活,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得益于此,预计明年安丘市官庄镇长生源生态家庭农场的生姜种植项目将达到两千亩以上,成为国内生姜单体最大种植项目。然而,此前农场主们遇到的一个重要制约瓶颈,却是土地流转、规模扩大的困难。
“起初,农民最大的顾虑是‘土地都流转出去了,我们自己怎么办?’”赵月玲说,如何才能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些现实问题逼着团队的几乎每个人都改变了自己的专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大家就研究什么问题、从事什么专业,不做只蹲在实验室里的专家,固守自己那一点专业,而是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心里。
2020年,在生姜、葡萄种植亟待解决零散种植,迈向规模化、农场化、生态化之际,团队原本擅长作物生长及水肥模型模拟研究的姜雪连,带领师生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挨家挨户调研农户需求,帮助做通思想工作、解除后顾之忧,协助完成了6个自然村1200亩土地的流转,建立了1200亩数字化种植基地,并带动了当地近万亩土地的合理流转,为数字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正是这样扎根田间地头的科研支持,帮助长生源生态家庭农场这样刚开始起步时的‘夫妻店’,几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了现代化数字农业的典型农场。”官庄镇镇长崔君梅说。
安丘当地拥有众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当前正致力于发展壮大“开放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数字农业、未来农业”的五个农业,为创新拓展潍坊“三个模式”注入新内涵,助力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
“学校科研团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帮助当地形成整套标准化的生态农场建设发展方案,助力安丘打造全国首个全域生态农业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学校党委书记徐梅说。
“顺天时,量地利,惠民生”的工作宗旨传承了潍坊人农圣贾思勰的农耕精神,并赋予了新农人“服务民生”的理念。近六七年来,赵月玲团队这支跨专业、跨学科的超百名师生,还在潍坊五个县市区建立了技术示范基地,为当地葡萄、大姜、黄烟等特色作物提质升级提供了坚实技术后盾,助农增收3000万元,企业增效5000万元,多名毕业生也已扎根乡土崭露头角,成为当地乡村振兴“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