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驻三沙,国在我心!他们是守护祖国南海的“风云哨兵”
今年开学典礼,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迎来了一份远方的礼物。一面曾于2024年8月26日在三沙市升起的国旗,由中国武警三沙中队赠送给学校。它穿越波涛与云雾,带着海的辽阔与风的自由,跨越千山万水而来,为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这面国旗见证了一代代南信大人服务祖国的拳拳爱国之心,是全体南信大人的无上荣光。如今,有12名南信大校友在三沙市气象局工作。在这座离祖国大陆最远、最南端、海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省辖市,他们克服高温、高湿、高盐分、高日照辐射的艰苦条件,发扬“坚守、严谨、敬业、奉献、传承”的三沙气象精神,履行三沙“维权、维稳、保护、开发”的神圣使命,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气象人青春报国的动人篇章。
青春奉献三沙,他们深情守望祖国南海
“当得知三沙市需要我时,我其实并没有多想就去任职了。"2020年,1991届天气动力学本科、2000届气象学硕士校友孙伟放弃了海南省气象局机关的良好工作条件,调入三沙担任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每一位三沙气象人每年都要在海岛上驻守180天,身为局长的孙伟也不例外。半年的守岛生活几乎与世隔绝,孙伟此时更像是一位刀子嘴豆腐心的“大家长”,除了要指导工作,还要关心工作人员的衣食住行、身心健康。他经常组织大家围桌进餐唠一唠家长里短,一起环岛散步谈心,组织团建增进感情。
三沙市气象台台长邢俊是南信大2007届校友,一毕业他就进入当时的西沙气象台工作,在这片海岛上一干就是17年。多年来,他始终奋战在第一线,为三沙的国防建设、台风防御、海上交通和重大活动等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被亲切地称为三沙公众的“专属客服”。
由于三沙市地理位置特殊,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气象预报和服务。邢俊和同事们组建了气象服务群,把海事、应急等部门以及渔民等岛上服务对象都纳入其中。每天定时发布气象专报,提前提示大风等天气情况。渔民们去西沙、南沙海域作业前,都会查看群里的预报信息,调整行程安排和出海路线。
经过长期努力,三沙市气象局目前已在西沙区域建成一个国家气候观象台、一个国家大气本底站、一个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7个海岛气象自动站和5个船舶气象自动站,再加上高空探测站、天气雷达等,形成了陆海空一体化综合观测体系。
为了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除了完成日常预报工作外,孙伟和邢俊还牵头组建了融媒体创新团队,精心培育文化品牌。
“我们创建了航线预报、台风分区预警等模式,制作了许多科普短视频。”孙伟说,被人民需要、被人民看到、被人民认可,是幸福的,这份使命感和幸福感正是气象人坚守南海岛礁、传递气象之声的底气和动力。
自1957年建站以来,一代代三沙气象人不畏风浪、不惧骄阳、甘于寂寞,坚守在风云变化莫测的南海上。“三沙气象”宣传科普团队以文稿、影像、短视频等多种媒介为载体,将这里的故事向全国观众娓娓道来。“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三沙气象的历史,共同铭记这份对国家的深情守望。”邢俊说。
三沙“准同龄人”,与三沙市共同成长
“正值汛期,最近特殊天气多发,我们要24小时值班,全天候待命。”观测实时数据,用最短的时间提供最精准的服务,这是三沙市气象局预测减灾科工作人员蔡杏富、周宇的工作日常。
2013年,蔡杏富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后,来到珊瑚岛气象站工作。珊瑚岛距离海南岛180多海里,面积仅有0.31平方公里。从文昌清澜港出发,乘坐补给船到永兴岛中转,再乘坐9个多小时的渔船,才能抵达这个遥远又荒凉的小岛。
那年,三沙市建市才刚刚第二年。“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这个几乎和三沙市同步成长的青年,见证了这里每一场风云变幻,迎接了每一个艰苦的挑战。
2015年,从南信大硕士毕业的周宇也踏上了三沙这片热土。“刚来时很不习惯,水土不服,吃不上新鲜的蔬菜水果,长期吃冻品导致肠胃不舒服等等。”周宇说,即使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见惯了各种极端天气,初来乍到的他,面对恶劣的海岛环境和长达数日的封闭生活,依旧有点无所适从。但是很快,大家就都学会了种菜、捕鱼和做饭等“守岛必备技能”。
“当我工作一段时间后,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让我深深地爱上了三沙——这座祖国最南端的城市。”除了日常的气象预报工作,他还积极参与气象科普工作,让防灾减灾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让岛礁居民进一步关注气象、了解气象。
“三沙属于热带海洋气候,预报工作充满了挑战,但也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周宇说,“三沙市是全国最晚成立的地级市,建设中的三沙需要更多新鲜血液的加入,我们应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三沙的建设保驾护航。”
“95后”气象新人,紧握手中接力棒
“当我第一次下船、站在码头上,吸到的第一口空气是湿湿的、热热的,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感觉是很像在做梦。”2020年底,刚刚从南信大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95后”气象新人孙舒逸,怀揣着敬佩、荣幸和一腔激情,正式开始了在三沙的工作。
孙舒逸主要负责地面观测、高空观测、雷达机务和网络管理工作。地面观测自动化以后,最主要的工作是装备的维护与维修。三沙的交通不便,设备出现问题时,都需要靠他们自己来维修。
各式各样复杂的设备,各有各的原理,刚入职时的孙舒逸一度觉得有些“无从下手”。
一方面是跟前辈学习怎么修,“小到一个螺丝怎么拧,大到一个信号怎么测”;另一方面是事后的总结,“我会把每次故障相关的图纸、技术资料和论文都找来看,搞清原理的同时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分析我们处理故障的思路。时间长了,慢慢就找到了方法。”孙舒逸说。
在前辈的引领下,像孙舒逸一样的“气象新人”,在这片充满挑战与希望的热土上,挥洒汗水,贡献力量,续写三沙气象人的传奇篇章。
母校教给我们: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毕业多年,南信大校友们仍旧对在母校的学习生活念念不忘。“我们时常感慨母校作为气象强校给我们带来的实力与底气,我们求学阶段学到的专业知识、培养的研究能力,帮助我们在工作中一路攻坚克难、披荆斩棘。”邢俊说。
除了专业知识外,母校带给校友们的影响深刻而悠远。“1987年,我跨越半个中国,从陕西来到南气院求学。工作后,机缘巧合之下,我又跨越半个中国,来到海南工作,之后又从省局调入三沙市。”工作上,孙伟从来不惧挑战,“在南气院时,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守着眼前的海,祖国就在心里。”一届又一届的南信大校友来到三沙,坚守海岛、艰苦创业,以高效精准的气象服务保障渔业生产和海上安全作业,切实筑牢南海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扛起守好祖国的气象担当。
“我们时刻关注着母校的发展,经常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们作报告、与老师交流科研项目。”孙伟说,希望母校能输送更多的人才来到三沙市,并与母校在科学研究、实习实践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