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首届水上运动文化月


“耶!”随着四起的欢呼声,金家岭校区剑湖西畔也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学校首届水上运动文化月的龙舟挑战赛冠军队伍就此诞生。

船桨迸起的水花打湿运动员的赛服,11月寒冷的湖水也浇不灭他们的热情。自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校园里洋溢着水上运动的氛围,百舸争流、千帆竞渡,见证了无数个激扬青春的瞬间。来自全校15个学院的550余名学生参与首届水上运动文化月,涵盖首届龙舟挑战赛、第二届“云”上帆船赛、第三届遥控帆船赛、辅导员“力行班”龙舟挑战赛和“龙舟-廉洁文化宣传”活动五大板块。

“太好玩儿了!”在首届龙舟挑战赛中,不管是校龙舟队经验丰富的队员,还是通过本次活动首次接触龙舟比赛的业余爱好者,普遍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喇叭声响,龙舟如蛟龙破海,飞驰而出。船桨整齐划动,入水轻盈,出水利落,在运动员手里来回舞动。大家比的不仅是体力,更是团队的意志力与协作精神。

此次活动由主办方提供赛前专业培训的模式,是学校水上运动发展中心主任季发的创新:“龙舟运动大部分人都没参加过,那么怎样让参赛者敢上龙舟,放心上龙舟?我们鼓励大家先报名,然后给各学院分配一名校龙舟队的专业运动员去当教练。协调各学院时间,带着他们训练并陪同参赛。”这也体现了本次水上运动文化月的一个重要特点:专业运动大众化,全民运动普及化。

让专业的赛事走下高山,走进群众。决赛现场,体育学院党委书记郎晓辉感受颇深:“我们很多同学从上小学直到现在,接触了大大小小的各项运动赛事,但是很多人没有机会参与。为什么呢?因为很多赛事都成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们的专场了,受众不广。”体育学院一直致力于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赛事中来,通过每年上半年的体育文化月、体育嘉年华、体育运动会,下半年的各类“迎新杯”赛事以及此次水上运动文化月等,将专业比赛大众化、普及化,已将学生的参与范围提高到了30%。“未来举办活动的次数多了,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参与范围或许能达到50%。”郎晓辉对本报学生记者说:“你看咱们现场学生的腰板多挺拔,气质多健康,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下转第二版


-----------------转版-----------------

上接第一版)有人在湖边挽起裤脚,下到湖水里“拯救”落单的船只;有人等在湖边,辅助船上的运动员下船;有人在候场区举着对讲机,维持秩序检录参赛人员……在赛场上忙碌的,不仅是参赛运动员和体育学院的老师们,还有校龙舟队和校帆船队的专业运动员们。只不过这次,他们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女子龙舟队队长赵雨欣、队员孙若诗和费梓帆表示,本次活动对她们而言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活动还有进益的空间,她们将继续为水上运动做出贡献,争取更好的下一次。

水上运动发展中心历来重视实现运动训练、专业学习“两手抓、两手硬”。2023届、2024届水上运动队伍毕业生整体深造率达42.1%、44.4%。大家在运动队里有韧劲,在学习方面也不会落下。队员们都在奔着“四二一目标”努力,即四有大学生活(有目标、有经历、有收获、有发展),从而在毕业时有第二就业选择(有资质、有选择),最终养成影响一生、爱好一生、受益一生的一项或多项体育运动特长。

剑湖东畔,第三届遥控帆船比赛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都没想到自己能拿冠军,早知道化个妆了!”冠军于萍收获了意外之喜。遥控帆船是一项集科技、体育、创新于一体的新兴水上运动项目,选手们全神贯注地操控遥控器,根据风向和水流变化及时调整帆船的航向与帆角,巧妙地捕捉风势,让帆船在水面上快速滑行。也有的选手在落后的情况下不气馁,冷静应对,努力争取在后续赛程中实现反超。观众围聚在岸边,目不转睛地关注着帆船动态。比赛不仅考验选手的操控技术,还对策略制定、应变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选手们需要在不同的风力条件下选择最合适的航行路线,同时还要避免与其他船只发生碰撞。主办方表示,遥控帆船赛为想要进行水上运动但晕船或怕水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别样的平台,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爱好者参与到这项充满魅力与挑战的运动中。

活动中还有一场特殊的运动赛事,即“云”上帆船赛。“云”上帆船将电竞与帆船运动结合,提高业余帆船爱好者在理论方面的专业性,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喜欢上这项运动。和遥控帆船类似,“云”上帆船不只是一个游戏,要求运动员必须对现实帆船规则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做好。

主办方对本报学生记者表示,未来将继续举办水上运动文化月,在现有基础上扩大规模和影响力,使其成为青岛大学的精品赛事。同时也会紧跟时代脚步,将科技与体育赛事相融合,在未来的比赛中,将使用更多高科技手段保证赛事观赏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