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体测焦虑,回归健康教育
https://www.wbu.edu.cn/2024/1013/c2192a76662/page.htm
正文内容:
国庆假期结束后,体测焦虑成为校园新话题。不少学生“谈体色变”,有人突击锻炼、熬夜刷跑,试图在短时间内完成逆袭,还有人“狸猫换太子”,用花钱找“代测”的方式企图蒙混过关。
据了解,高校体测项目是所有大学生的必答卷,原本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一次综合评估。而有的高校将体测与毕业挂钩,忽视体测过程中产生的乱象,不仅损害了体测的公平性,更反映出教育层面对体测重视不足、制度设计不科学等问题。
体测焦虑的产生,有学生和教育制度的双重原因。一方面,学生体能下降与日常缺乏锻炼密不可分。久坐、熬夜、沉迷电子设备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让许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另一方面,体测本身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例如,“一刀切”的标准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所有学生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评判。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挫败感加剧。此外,部分学校将体测成绩与毕业资格直接挂钩的做法,让学生心理压力倍增,体测变成了又一次“硬考试”,而非对健康状况的客观考量。
要解决体测焦虑的问题,需要学生、学校和教育部门共同努力。学生应改变对体测的看法,不要将其视为单纯的“毕业任务”或“硬指标”。“代测”行为不仅违反规则,更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不负责任。体测的本质是一次身体素质的考核,它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而不是单纯为达标而考。健康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学生应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将日常锻炼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在体测临近时才被动应付。其次,高校应完善体测制度,在项目设置和评价标准上更加科学合理。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多样化的项目选择,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测试方式。同时,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引导学生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让体育成为一种习惯,而非应付考试的工具。最后,教育部门也应优化体测评价体系,避免将其与毕业资格过度绑定。可以通过增加弹性标准、鼓励学生长期参与运动等方式,将体测转化为促进健康的手段,而非制造压力的源头。
体测焦虑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观念,让体测真正回归其健康考核的本质。当体测从“压力测试”转变为“健康促进”,学生在运动中找到乐趣与成就感时,体测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只有学校和学生齐心协力,才能推动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