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院士与博物馆的传奇之缘

简短说明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翻阅军医大学的奋斗画卷,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怀揣着对育人的孜孜追求,扎根西北、严谨治学、深躬科研、潜心育人,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孤寂、“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韧劲,瞄准一个领域,盯住一个目标,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科技事业需要代代传承。面对强军兴校的阔步征程,更需要我们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科技强军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者按:“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翻阅军医大学的奋斗画卷,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怀揣着对育人的孜孜追求,扎根西北、严谨治学、深躬科研、潜心育人,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孤寂、“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韧劲,瞄准一个领域,盯住一个目标,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科技事业需要代代传承。面对强军兴校的阔步征程,更需要我们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科技强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件展品诉说一段故事,一栋建筑镌刻一段历史。扎根于空军军医大学这片红色沃土之上,它们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见证着军医大学教学科研工作者倾心育人、潜心科研的精神信念。

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营院里,矗立着这样一座博物馆。历经30年的收集整理,它是世界上藏品历史最久、门类最全、质量最高、影响最广的口腔医学博物馆,它建成的背后,凝聚着以我校赵铱民院士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无数的心血付出。回溯过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由此展开……

 

为世界建馆 

用实物讲好牙科发展

 

建馆,萌芽于一次课堂。

20世纪90年代初,刚刚从第四军医大学博士毕业不久,初为教员的赵铱民被安排担任口腔教学组长,为学生讲授口腔医学发展概要。

青年的血液中,总是涌动着无尽的热情。为了帮助学员们更好地认识口腔结构,让深奥的理论课堂更生动活泼,赵铱民把自己收藏的一些老物件作为教具,带上课堂,没想到,正是这一举动,引起了学员的浓厚兴趣。

找到了一个兴趣点,也就意味着触发了解锁高质量课堂的密码。自此,但凡与口腔医学相关的设备、书籍、图片,都被赵铱民视为珍宝、收入囊中。“既然教学有需求,学生又喜欢,说明这件事值得做。”

带着这样纯粹的教育初心,搜集更多、更实用的“教具”无形之中成为赵铱民的一个目标。

早些年,赵铱民收集的一大堆旧东西在家里没处放,只能临时在单位找间旧房子存着。一次出差回来,听说收藏的东西被当废品拉到了废品收购站,他急了,马上追到废品收购站,又自己加价把这些“废品”买回来。

长此以往,他经常从废弃的库房里、废品堆中翻找有关口腔医学的旧物件,从中找到了不少“宝贝”,为此,有同事还戏称他为“收破烂”。

1994年,赵铱民参观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国立牙科博物馆,近200年的历史遗迹被保留在这里,向人们昭示美国口腔医学的前世今生,让他印象深刻。

同年,他在日本东京参加国际齿科学会时,又参观了日本的牙科博物室,虽然展室很小,却珍藏着许多日本近代牙科发展的重要史证,展示了日本牙科医学发展的足迹,这又一次冲击着他的思想。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历史,为世界口腔医学做出过重要贡献,为什么没有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口腔医学博物馆?”

疑问在心底悄然滋生,一个创建一所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文化、超越时间的口腔医学博物馆的想法,在赵铱民的头脑中日渐清晰,并成为他的奋斗目标。

2007年,一间80㎡,拥有百余件藏品的博物馆在口腔医院诞生。随着收集的藏品不断增加,2010年,博物馆又拓展到290㎡,拥有了近4000件藏品。

为实现建设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的目标,赵铱民和他的助手们在学校、医院领导及同事们的支持下,历经9年、备尝艰辛。20196月,一座崭新的、国际顶尖的口腔医学博物馆终于建成,屹立在空军军医大学这片红色沃土之上,并对全社会免费开放。

博物馆引起了世界多国口腔专家的关注,以布伦·马克、巴布什等为代表的许多国际著名专家纷纷将自己的创造、发明和收藏捐赠于此,并以此为荣。今天,博物馆已收藏了来自44个国家的10000余件展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捐赠和帮助收集口腔文物的队伍中。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经历和感人故事,这些跨越国际、穿越时空的捐赠,奠定了博物馆在世界口腔医学中的独特地位。

 

为中华立碑 

让中国重登历史之堂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口腔疾病治疗的国家之一,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拔牙的做法,甲骨文“龋”字是世界上有关龋齿的最早记载。东汉时期,我国医学家张仲景就在其所著《金匮要略》中首次记载了牙病的治疗。

“如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样,在口腔学界也有中国的五大发明,比如雄黄杀牙髓神经、银膏补牙、唇裂缝补术、脱牙再植术、植毛牙刷,在国外书籍均无中国牙医贡献的记录。”

赵铱民表示,作为中国建设的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一定要向世人展示中国人为口腔医学做出的重要贡献。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和器具,就成了他和团队的征集对象。

于是,西安老城根下的书摊、古旧文玩市场,经常能看见赵铱民和研究口腔医学史的李刚,带着马扎、水壶、口罩,坐在浩如烟海的古书堆中“掘宝”的身影,有时甚至一找就是一整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明代薛己撰写的世界上最早的口腔医学专著《口齿类要》、陈实功撰写的《外科正宗》、徐灵胎编著的《医书八种》等多种中国古代关于口腔医学的著作,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的古老牙刷,两百多年前中国牙医使用过的各种器械,就这样一件件被他们找到了!他们的展示向世人证实了中国牙医对世界口腔医学的贡献。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约翰教授参观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时惊讶地发现,他们一直认为在18世纪由英国人威廉·阿迪斯发明的牙刷,原来最早的发明者在中国。后来,他回国后将所见所闻在《泰晤士报》上发表,并称“找到了牙刷的祖先”。

一件,又一件;一年,又一年。大量藏品被收集、更多故事被发掘,让中国的口腔医学重登历史之堂。

 

为口腔书史 

以史料展示创新路径

 

一座博物馆,应该是一部由实物汇集起的史书。从远古动物头骨化石到现代动物牙颌标本;从各类动物牙齿的演化,到不同时期人类牙颌的进化;从各个时代以来口腔医学的重要记载,到口腔医疗设备和教具实物的不断演化……每件藏品都能折射出一段口腔医学发展的历史印迹。这些藏品就如同一滴滴晶莹的水滴,最终汇成了口腔医学历史的浩瀚长河。

近年来,随着从世界各地收集到许多非常珍稀的牙科器械,博物馆能否开辟一块当代最具标志性、引领性的口腔医疗技术和口腔医生的藏品专区?

赵铱民首先想到了瑞典籍医生、被称为“现代种植学之父”的布伦·马克教授。20世纪60年代,布伦·马克偶然发现骨头可以和一种特殊金属良好地结合在一起,经过深入探究,最终建立了影响医学界的“骨结合”理论,进而创造了被誉为人类“第三副牙齿”的种植牙,并在1965年完成世界上第一例种植牙手术。

这是20世纪口腔医学领域最重大的发现,而布伦·马克也成为当代世界上最著名的口腔医生和贡献最大的口腔学者。

在长期的学术交往中,赵铱民和布伦·

马克成了忘年之交,亦师亦友。当了解到赵铱民为建设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所付出的努力时,布伦·马克深受感动,决定把自己从事种植牙研究的1000余件珍贵物品无偿地、永久地捐献给博物馆。

更令人感动的是,2014年,布仑·马克在弥留之际留下遗嘱,要把自己最后工作的医院里的办公室连同室内的所有物品完整地收集起来,都捐给博物馆。2015年,布仑·马克妻子遵照遗嘱,将其所有相关物品送往西安,送给赵教授。

这是一份巨大的信任!博物馆专门设置了布伦·马克纪念厅,供人们永久学习和瞻仰。

很多国内外口腔界人士参观后,都不约而同地惊叹:“这不可能!你们是怎么做到的?”种植牙技术方兴未艾,已成为口腔医学主导技术,学习和受益于这项技术的人必然要来这里缅怀它的开创者。

由博物馆团队通过以事找人,经过近10年遍寻国内外资料,征询专家意见建成“口腔医学名人堂”,展示了以皮耶·费查为代表,来自世界18个国家,为口腔医学做出过卓越贡献的76位名医大家。

世界牙科联盟成立,是国际口腔医学史上的重大事件。赵铱民与同事遍寻牙科史,却没有发现最初成立时的影像资料,便想到用油画真实再现1900815日这一重要时刻。他与油画家杨志勇先生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共同创作了“世界牙科联盟的诞生”的大幅油画,填补了世界牙科联盟成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图像资料的空白。

“口腔医学发展大事记”展厅中,还可以通过滑轨触摸屏,检索世界口腔史的发展进程、重大事件,数百万字、2000余幅图像的详细史料会带人们走进历史深处,去寻找渐已远去的历史印记。

藏品日益增加,史料更趋系统,博物馆讲述的口腔医学历史更加完整,那些不同寻常的经历和感人故事,也将激励着一代代口腔人奋斗不息。

 

为民众启智 

借科技普及基础知识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观看展柜里的展品、读懂文物里的故事,能让我们知所来、识所在、明所往,从而与更深远的时空相连。

如何让博物馆会说话,成为广大民众走近科学、提升素养的体验基地和学习课堂?

赵铱民和同事们在博物馆建设中注重应用光、电、声、像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如投影、VR、电子滑轨等实现虚拟演示、人机互动等,让枯燥、专业的口腔知识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开放“牙齿的奥秘”“种植牙的发展历史足迹”等14个专题讲座;专设口腔疾病预防展区,展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图片资料和100多件口腔卫生用品;通过“1分钟看懂牙病”“走进口腔世界”“我是小牙医”

“刷牙小课堂”“神奇的牙齿”等多个科普项目,为广大群众普及口腔健康知识,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广大民众的赞赏和喜爱。

博物馆逐步成为世界口腔医学的文化符号和教育中心,大学也利用博物馆独特资源开展经常性“两堂课”教育,提升从业者专业和人文素养,激发工作动力。

“为世界建馆、为中华立碑、为口腔书史、为民众启智”。

博物馆的建成为教书育人与文化传承搭建了桥梁。如今,博物馆平均每年承担来自全国多所院校,数千名学员的思政教育和2万余人次的科普任务,已接待国内外25万余人次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和各界学者的参观交流;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际牙科研究会(IADR)、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多个国际和国家级学术组织医学人文教育基地,全国13所院校“开学第一课”“口腔医学史”等人文课程教学场地;先后获陕西省博物馆优秀展馆评选特别奖、“点赞·科普西安”十大优秀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

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点点星辉汇聚成璀璨壮美银河。

回首过往,正是因为有许多像赵铱民院士这样胸怀家国、克难奋进的军医大人,才得以在强军兴校的征程中劈波斩浪、勇毅前行!他们的故事必将激励更多人投身军事医学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