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83年:这一程,我们再次擦亮荣光岁月
红色遗迹映照信仰之光,历史印记铭刻不朽之魂。4月17日至21日,大学组织赴山西吕梁、陕西神木等地开展“红色寻根行”活动,引导师生寻访学校初创时期革命旧址,感悟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服务老区军民践行初心使命,凝聚奋进“百年名校”意志力量。
一次赓续红色血脉的寻根之旅
承一脉红,续初心梦。大学从抗日战争的战火硝烟中走来,留下诸多宝贵的历史印记。
这里是空军军医大学红色血脉的起源地。1940年初,抗日战争前线医疗资源需求迫切,八路军120师紧急成立医务干部训练队,为前线输送了近200名医疗骨干。一颗希望的种子,被悄然埋下。
1941年,随着晋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壮大和抗战形势发展,医训队西渡黄河辗转来到陕北贺家川。经贺龙司令员、关向应政委批准,正式成立学校前身——晋西北军区卫生学校。
此次红色寻根行,开展“红色教育基地”揭牌仪式、“蓝天军医助老区”医联体建设、“红色老区健康军营行”为军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教育引导师生员工牢记初心使命、砥砺奋进斗志。
一次润物无声的集体蜕变
这是一堂特别的雨中微党课。一份精致的人体解剖模型、一张旧时课表安排、一本铅印教材……为了在晋西北军区卫生学校旧址上好微党课,李兴选教员筹备良久,准备了各式各样的教具,在突来的春雨中完成了授课。
启程时,李兴选教员曾给队员们展示过往师生用来果腹的黑豆,大家并没有特别深刻的感受。但亲眼目睹前辈们住过的窑洞、体会他们走过的艰难历程,队员们慢慢理解了党课的意义。
“毛小安,时年28岁;冯全英,年仅23岁;李克林,时年29岁……”在晋绥军区后方医院伤亡病亡烈士纪念塔,墓碑上一个个象征年轻生命的数字,引来队员们声声惋惜。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无数青年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伟大事业,为祖国和人民选择了义无反顾的道路。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晋绥军区后方医院旧址……一路走,一路学,一个又一个的感人故事被拂去历史的尘埃,涤荡在队员们的心间。
一种驰而不息的价值追求
83年前,医训队员不顾炮火威胁,在山西吕梁、陕北神木等地,抢救下无数宝贵生命。
83年后,红色寻根小队队员们沿着当年革命先辈们留下的足迹,进沟梁、过山路,义诊服务军地群众近千人。
“有没有人得了静脉曲张?”
“甲乳外科”是寻根小队队员王廷的导诊牌内容,但许多官兵并不了解血管类疾病也属于“甲乳外科”。王廷担心有得了静脉曲张疾病的患者找不对科室,于是便自己跑到候诊队伍里“找病人”。
在故县村党群服务中心,他遇见一名65岁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由于当地医院条件有限,没办法为患者进行彩超和造影,王廷找来一条止血带,绑住患者小腿,现场教学示范,如何从血管回弹状况判断患者静脉曲张的类型。
听闻妇产科专家王晓红前来义诊,有患者专门从内蒙鄂尔多斯赶到神木贺家川。看见王晓红耐心等候在诊桌前,几名官兵克服羞涩的心理,慢慢走上前来为家人咨询。听说一名战士三次尝试试管婴儿失败后,王晓红连忙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约定一旦遇到困难,随时在线答疑。
“得了糖尿病,一定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贺家川义诊时,队员苏慧拿着科普卡片,一遍遍向问诊老人普及正确理念。期间,为了方便村里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就诊,身为老年病科专家的她,还专门前往如意村,将义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无论是乡村卫生室还是军营,骨科医生张大伟的诊桌前永远排着长队。不管看到多晚,他都坚持看完最后一个病人,不让病人“白跑一趟”。
战士们就诊前要敬完礼才肯坐下,结束问诊要再次敬礼才肯离开。全科医生孙阳被基层官兵朴实的表达谢意的方式感动到,义诊过程中,她也一次次举起右手向战士们回礼。
神经内科史明医生和心身科王化宁医生,接力开导一名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者,帮助患者克服对疾病的恐惧。
神经外科医生衡立君被乡亲们围着询问用药方式,一讲就是40多分钟……
为战而生,为人民服务。在医疗队队员们的身体力行下,这份驰而不息的价值追求,仿佛跨越时空界限,与激情燃烧的岁月交相辉映。
一次初心如磐的再出发
短短5日的行程,对每位队员而言,都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对于队员姜涛而言,这次寻根行更像是一场特殊的“成人礼”。今年3月17日,是他成功接受肝移植的第18个纪念日。
那天,他在朋友圈分享——“今天是我的18岁生日”。而在前一天,他刚刚为自己的病人实施了双肺移植手术。从医35载,从接受移植到实施移植,在姜涛看来,生命的接力始终在延续。踏上红色寻根行的旅程,牢记的是万古洪流,不变的是使命追求,他说:“余生尚在,献身杏林。”
队员赵志敬和爱人都毕业于空军军医大学,听说要参加“红色寻根行”,两人在家展开了几次热烈讨论,出发前爱人还反复叮嘱她:“借着这次机会,好好找一下咱学校的根在哪儿。”
“巡诊参加了很多次,但沿着学校的历史足迹去巡诊,却是第一次。”2018年,赵志敬积极响应号召换羽“孔雀蓝”,对军旅的热爱始终涌动在她的心田。
寻根知本,只为更好地出发。从哪里来,到何处去,透过军医大学从未缺页的红色历史,为战育人的使命追求持之以恒。
“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这是寻根小队队员们共同的经历。在军医大学求学、深造、毕业、工作,对母校的情谊早已血浓于水。
在神木天台山刘志丹东渡纪念馆,黄河和窘野河从东西两侧依山而流,队员们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千山万水的难关早已走过,跋山涉水的勇气依然在胸膛跃动。
不远处,奔流不息的滔滔河水回应着队员们的心声:“继续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