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着力”写好新时代医学教育奋进之笔
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进一步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医学教育作为护佑人民健康、彰显科技创新、助力人才发展的重要载体,必定在推动“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第九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是在全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进一步确立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的医学教育工作要锚定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规划布局和发展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医学科学领域核心人才竞争力。
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我们要以本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为契机,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着力聚焦课堂,实施“课堂教学提升增效计划”;着力应需而变,加快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着力数字赋能,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谱写新时代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着力聚焦课堂,深耕人才培养“主阵地”。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要凝心聚力抓课堂,通过营造课堂改革风气、实施OBE教育理念、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要注重发挥核心(下转 3 版)
-----------------转版-----------------
(上接 1 版)课程和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热情,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要强化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专业课程中贯穿价值观培养,提升学生协同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有机统一。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完善巡课制度,促进课堂教学督导工作精细化,将现场听课和视频巡课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改进。实施校院两级教学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多主体评价,以评促教,以评促优,将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着力应需而变,做好专业调整“加减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更好进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因此,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要有长远眼光,紧密结合国家整体规划,确保专业设置既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又契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专业调整要做好“加减法”,增设新兴领域的专业,有序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做“加法”要避免“一哄而上”,执行好国家专业设置预申报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区域发展急需和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提前谋划增设专业。做“减法”要深入理解就业优先战略,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能就业”,更是“好就业”“就好业”。要优化调整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专业,同时健全专业建设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定期开展专业评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着力数字赋能,奏响教学改革“主旋律”。教育数字化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起点,要明确教育数字化的方向,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管理和评价全过程,通过数字化手段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要激发教育数字化的活力,以微课、慕课、大数据、虚拟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方式,探索建立项目研讨式、学术探究式、沉浸体验式育人模式,从增强数字化意识、推广数字化应用、强化数字化职能等方面,引导师生培育高水平数字化素养。要实现教育数字化的高效转化,通过加强学校、科研院所与医疗卫生行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加速将教育成果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赋能新时代医学教育全面深化改革。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我们要坚持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四新”要求,建立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加强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教、科、人一体化发展,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用新作为写好奋进之笔,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