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心妙术架起援外医疗彩虹桥
程绍光(右二)在坦桑尼亚塔波拉医院诊治病人
邓国志(右一)接受坦桑尼亚卫生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赵大华(左二)在塞舌尔与技术室同事合影
齐传厚(左一)和塞舌尔总统合影
孙斌(右一)应邀对汤加副首相进行诊治
崔艳芳(右一)在汤加为患者查体
张树华(左一)在坦桑尼亚总理府与总理合影
吕潇童(右二)出征塞舌尔,执行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任务
秦承伟(左一)于当地医院做连体儿分离手术
张勇(右一)在汤加TALIAI 军营为士兵培训心肺复苏
韩玉贞(左一)所在的中国医疗队向当地医院捐赠药品
马秋华(左二)与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疗队员进入基里巴斯中央医院进行诊疗工作
丁国建为小患者做诊断,带动当地拓展小儿腹腔镜手术应用范围
王占青(右一)对当地居民进行急救培训
挑战 病理医生勘查死亡现场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长期无偿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派遣医疗队的国家。这些受援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医疗资源匮乏、地域传染病肆虐。
非洲大陆高发黄热病、疟疾、霍乱、裂谷热、艾滋病等,无时不在威胁着援外医疗队员。学校首位援外医生、滨医附院耳鼻喉科程绍光在坦桑尼亚塔波拉市工作一年后,就染上了疟疾,静脉注射氯喹、奎宁都因耐药失效,最终乘机转院,注射了中国大使馆存有的青蒿素才得以康复。除了疾病,高原热带气候对机体免疫力打击也较大,消瘦、体力不支等症状会不时地困扰着大家。
塞舌尔是位于印度洋西部的群岛国家,首都维多利亚医院是最大的医院,全院仅有6个病房,约270张床。中国第十二批援塞舌尔医疗队队员、滨医附院病理科医生赵大华抵达医院时就遇到了“下马威”:当地没有专职法医,每一例尸检都要由病理医生完成,直到写出完整的尸检报告。有时甚至要和警察去勘查死亡现场,遇到一些刑事案件开庭,病理医生还要出庭作证。赵大华边学边干,很快就能身兼“数职”,数十次往返各岛间开展工作,援外期间,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不懈的努力,成功完成了200多例尸检。
坦桑尼亚的医疗条件同样艰苦。“在国内看病,医生们通常需借助循证医学进行诊断,而在坦桑尼亚,则更多需要依靠经验,有时在气管受不受压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就要给患者全身麻醉,其危险系数难以想象。”中国第二十五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长、滨医附院麻醉科医生秦承伟表示,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没有丰富的经验,是很难担起这些挑战的。
妙术 麻醉医生临阵不乱赢喝彩
2018年9月,一场倍受瞩目的连体婴儿分离手术正在进行。婴儿70天大小,肝脏部分相连。负责此次手术麻醉的正是秦承伟所在的援外医疗团队。随着患儿双双带有外周静脉输液进入手术室,更换精密输液管路后开始实施全身麻醉。此时,包括巴林专家在内的全体医生都在注视着麻醉医生发挥,看到第一个患儿麻醉顺利完成,现场自发响起了掌声。手术中,麻醉师密切管理患儿的麻醉深度、通气与循环,生命体征非常稳定。一个半小时后,随着最后一刀将患儿另一侧的皮肤切开后,两个连体婴儿被成功分离,手术室里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正是国际舞台上同行们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欣赏。
坐落在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岛国汤加,距离中国上万公里,飞机行程要30个小时。2018年7月,由滨医附院麻醉科医生张勇担任队长,急诊科医生孙斌、检验科医生崔艳芳加盟的中国第一批援汤加医疗队开启了破冰之旅。
由于地处大洋洲,汤加的医院更推崇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斐济的医生,对初来乍到的中国医生持有怀疑态度。有一次,麻醉科的斐济籍麻醉医生给一位手及腕部清创的病人实施麻醉,做的是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20分钟也未能确定臂丛位置。张勇在旁边提醒说,也许我们有更好的选择,并向他们演示了肌间沟和腋窝入路,通过这一方法能让臂丛结构显示更清晰,而且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气胸和血管损伤状况。
从此,当地医生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张勇也在实施麻醉的过程中,多次为汤加同事演示讲解肌间沟和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避免了全麻的实施,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几十年来,正是凭着“仁心妙术”校训精神,一代代滨医援外医生在受援国叫响了品牌、扎下了根脉,成为当地人信得过、靠得住的“中国医生”。
惊艳 中医成了总统的御用医生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智慧。说起这一瑰宝如何在非洲落地开花,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1988年7月,滨医附院中医科医生齐传厚加盟中国第二批援塞舌尔医疗队,他在途中得知原先此次医疗队并没有安排中医,但时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奇文访问塞舌尔时,极力推荐中医,双方才达成临时协议,给中医5个月试用期,行不行靠本事说话。
有一天,大使馆让齐传厚为总统看病,齐传厚顶着心理压力做完相关检查,诊断为肋软骨炎、肩周炎、高血压、糖尿病、偏瘫。他采用的办法是先治肋软骨炎,血糖、血压慢慢控制。肋软骨炎的症状是胸痛,总统问什么时候能治好不痛了,齐传厚承诺最长一个星期。3天拔罐后胸痛症状消失,自此,“神奇的齐医生”成了总统的御用医生,当地居民也开始排队找他看病。齐传厚凭借精湛的中医技术,赢得了当地医生与患者的尊重和认可,齐传厚也在被多次挽留后,在当地整整工作了4个年头。
中国第十九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员、滨医附院中医师邓国志,是多多马医院第一位针灸医生。由于针灸治疗受地域条件限制较少,当地医院及患者对中国医术非常好奇,诊室很快开诊了。没想到,小小一枚银针,真就在中非友谊中穿针引线。前坦桑尼亚驻华大使坚持请邓医生做针灸治疗,当地医生、百姓也爱上了取穴针刺的疗法。一位生活贫困的六旬老人,在治疗完成后拿出一个纸袋递给邓国志,里面包着两个生玉米,执意要他“收下、收下”。
后援 有家的地方助我们去战斗
“急诊。社区志愿者,25岁,突发腹痛并呼吸困难2天,治疗过程中症状无缓解却不断加重。”中国第十八批援塞舌尔医疗队队员、滨医附院肝胆外科医生吕潇童接诊后,根据初步判断,他迅速实施紧急处置措施,对患者进行胸腔穿刺置管引流,使左肺复张,呼吸困难解除。引流进行的非常顺利,但引流出来的却是酱油色的液体。是出血?是胰腺炎?胸腔积液和胰腺炎有关系吗?
吕潇童启动了远程连线,请出了滨医附院肝胆外科和胸外科老师等专家后援团。肝胆外科主任欧琨言简意赅:“不排除胰腺胸膜瘘可能性,注意保持引流通畅,复查胸腹部CT确诊,如有条件,进行慢性肿块型胰腺炎(MTCP)检查。”寥寥数语很快解除了吕潇童的困惑,他迅速按照流程进行检查,并拿到了准确结果。
这样的场景,是每一批滨医援外医疗队员都会经历的。在援外医疗的过程中,医生们始终坚信“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背后有强大的后援团队以及来自家人的支持。这种团结和互助的精神,正是他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岗位的坚强后盾。
2010年春节临近,赵大华电话连线日思夜想的父亲。老人身患肝癌,三次住院三次化疗,经过山东省卫生厅、学校和附院等多方全力以赴帮扶救治,病情得到了控制。老人一遍遍叮嘱儿子:“我挺好的,领导很关心也常来看,好好上班,别辜负了国家的期望,别想家。”
10多年后,赵大华忆起当年的话语,依然热泪盈眶:“这是父亲教诲孩子懂得感恩,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才是做人的本分。援外任务充满艰辛困苦,但收获了受援国人民的友谊、尊重和感动,不正是中华民族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体现吗?!”
传承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基里巴斯共和国,从中国启程需要四天三夜才能抵达的南太平洋岛国,是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既跨赤道又横越日界线的国家,被称为“全球一天最早开始的地方”。
中国第二批援基里巴斯医疗队队员、滨医附院老年医学科医生马秋华,曾经许过这样的愿望——化作一枚“小太阳”,照进基里巴斯患者心里。如今,她已在这里发光发热,度过了500多个日子。
2022年5月,曾经援助汤加的“老南太”同事张勇、孙斌和她组成了首批中国援基里巴斯“三人医疗组”。在这个只有一条公路的国家,他们不仅治病救人,还“授人以渔”,通过培训和指导当地医生提高医疗水平,为受援国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援外医疗期间,他们开创性地开展了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腘窝部坐骨神经阻滞等一系列新技术,还帮助当地医院加强科室规划管理、解决辅助检查短板、做好学科建设。
在即将结束首次援外医疗任务时,马秋华接诊了一名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并重度心力衰竭的少年,“由于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我仍清晰记得他眼神中对生命的渴望。”马秋华说,这也成为她继续留下来支援基里巴斯的原因。
一路向西,相隔10个时区的坦桑尼亚,是中国第二十六批援坦医疗队队员、滨医附院儿外科医师丁国建坚守的地方。在这里,“卫生合作惠坦行”义诊开展得火热,每次诊治患者都超过上千人次。当地患者亲切地称呼医疗队为“mjumbe”,意为“上帝派来的使者”。
2023年12月,中国(山东)援基里巴斯第三批医疗队再度启程。学校烟台附属医院急诊内科医生王占青担任队长,这也是该院首次承担医疗援外任务。
“作为中华儿女、热血青年,一定要珍惜这次报效祖国的机会,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把滨医‘仁心妙术’校训精神发扬光大,用一言一行讲好中国故事,做一个合格的白衣使者。”启程之际,王占青深情地表示。
千里万里越重洋,心与祖国在一起!
大事记
医疗援外 大爱无疆
◆1987年8月,滨医附院耳鼻喉科医生程绍光作为中国第十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员赴塔波拉市执行援外医疗任务,于1989年8月圆满完成两年的援助任务回国。
◆1988年7月,滨医附院中医科医生齐传厚作为中国第二、三批援塞舌尔医疗队队员赴塞舌尔中心医院执行援外医疗任务,这是滨医附院中医师首次走出国门,得到受援国的极大信任和欢迎,亲自为受援国的总统治病,在总统的再三挽留下,齐传厚的援外工作延长了两年,于1992年8月圆满完成四年的援助任务回国,展现了国医国药的博大精深。
◆1993年8月,滨医附院病理科医生张树华作为中国第十三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员执行援外医疗任务,于1995年8月圆满完成两年的援助任务回国。
◆2000年8月,滨医附院病理科医生韩玉贞作为中国第八批援塞舌尔医疗队队员执行援外医疗任务,于2002年8月顺利完成两年的援助任务回国。
◆2005年7月,滨医附院中医科医生邓国志作为山东省第十九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员赴多多马省立医院执行援外医疗任务,亲自为前坦桑尼亚驻华大使Lusende先生和夫人治病,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于2007年8月圆满完成两年的援助任务回国。被山东省卫生厅授予“援外医疗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记三等功。
◆2009年2月24日,病理科医生赵大华作为中国第十二批援塞舌尔医疗队队员赴维多利亚医院执行援外医疗任务,在受援医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为病理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于2010年8月顺利完成一年半的援助任务回国。
◆2018年6月15日,滨医附院麻醉科医生秦承伟作为中国第二十五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长和党支部书记,赴达累斯萨拉姆市的穆希比利国家医院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援助期间开展多项高难度的手术麻醉工作,因新冠肺炎疫情延期半年回国,期间,做了大量的抗疫工作,于2021年1月5日,圆满完成两年半的援助任务。
◆2018年7月26日,滨医附院麻醉科医生张勇、急诊科医生孙斌、检验科医生崔艳芳作为中国第一批援汤加医疗队队员,其中张勇任队长,赴维奥拉医院执行援外医疗任务,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张勇赴TALIAI军营进行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CPR-BLS)培训、孙斌受邀为副首相西卡诊治,医疗队与汤加主流媒体汤加国家电视台、浏览量最大的网媒Matangitonga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于2019年3月4日,圆满完成半年的援助任务回国。
◆2021年4月1日,滨医附院肝胆外科医生吕潇童作为中国第十八批援塞舌尔医疗队队员,赴塞舌尔执行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任务,于2023年4月胜利返程。
◆2022年5月24日,由滨医附院麻醉科张勇担任队长,急诊科孙斌、老年医学科马秋华组成的首批援基里巴斯中国医疗队,整建制赴该国执行为期半年的援外医疗任务。
◆2022年12月22日,中国第二批援基里巴斯医疗队队员启程前往执行为期1年的援外医疗任务。滨医附院老年医学科医生马秋华在完成首批援外任务后,申请延期,随第二批队员继续驻守,于2023年底胜利返程。
◆2022年1月5日,滨医附院儿外科医生丁国建作为中国第二十六批援坦医疗队队员,赴该国执行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任务,于今年初胜利返程。
◆2023年12月7日,中国第三批援基里巴斯医疗队启程前往执行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任务。烟台附属医院急诊内科医生王占青担任队长、党支部书记。
◆2023年12月29日,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表彰了30个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先进个人。中国第一批援汤加医疗队队长、中国第一批援基里巴斯医疗队队长、滨医附院麻醉科医生张勇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中央领导的颁奖,山东省仅一人获此殊荣。儿外科丁国建所在的中国第二十六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被授予“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24年1月5日,滨医附院儿外科医生刘希杰、重症医学科医生张明明、麻醉科医生林峰作为中国第二十七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员,赴该国执行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任务。
◆近日,烟台附属医院介入血管科医生徐学振作为中国第五批援汤加医疗队队员,即将启程赴该国执行为期372天的援外医疗任务。
供稿/蒋芳芳